重新翻看2019年初的法國時政新聞你會發現,“四面楚歌”“焦頭爛額”是當時出現頻率很高的幾個詞。“黃馬甲”抗議活動使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支持率跌至歷史最低水平的24%。誰能料想得到,內政方面困境重重的馬克龍,通過在外交舞臺展現雄心壯志,一步步成為“歐洲領袖”。
馬克龍的第一個動作,是在2019年1月22日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簽署新的法德合作與一體化的《亞琛條約》。不少人當時認為,在德法都面臨國內危機、兩國利益存在分歧的情況下,《亞琛條約》操作性不強,只具有象征意義。但是,新條約的簽訂,預示著德法將共同應對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和在歐洲不斷高漲的民粹主義思潮。正是從簽署《亞琛條約》起,“用統一口徑為以法德為基礎的整個歐洲發聲”,成為馬克龍一整年的核心外交方針。
德國遭受經濟衰退的打擊,英國陷入“脫歐”困境,意大利因國內民粹主義思潮涌動導致政局混亂,馬克龍自然而然地將自己定位為新的“歐洲領袖”。于是,馬克龍的第二個動作便是,以新一屆歐盟機構領導人換屆為契機,在歐盟多個關鍵職位提名上贏得了話語權,扮演了“歐洲發言人”角色。
2019年,歐洲“在國際舞臺上用同一種聲音說話”的第一個聽眾,便是中國。3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一道,與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了會晤。由馬克龍發起、中國領導人和法德政府首腦、歐委會主席共同參與的“四方會談”,在形式上還未有先例,被解讀為歐洲希望團結一致地面對中國、與中國合作。事實上,馬克龍在會晤時也表示,一個統一的歐洲才能與中國一道,在維護多邊主義時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年11月出席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并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馬克龍還刻意讓歐盟農業事務專員霍根和德國聯邦教育事務與研究事務部長卡利切克隨行,體現了法德和歐洲共同與中國開展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性和意愿。
此后,無論是在防務安全上警告歐洲國家、“診斷”北約已經“腦死亡”,還是抬高歐盟擴張“門檻”、反對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的“入盟”談判;無論是作為“調解者”利用G7峰會的主場試圖撮合特朗普與伊朗總統魯哈尼會面、緩解美伊緊張關系,還是召集俄、烏、德領導人共同商議解決烏克蘭東部邊境的問題,馬克龍站在法國,面向世界,整合著歐洲資源,重建著歐洲秩序,傳播著歐洲聲音,努力實現“歐洲的覺醒”。
盡管在國際舞臺成績斐然的馬克龍依舊未能平息國內的“黃馬甲”運動,在2019年歲末還因堅定推行養老金制度改革引發法國25年來最大的一次罷工游行,但人們看到,馬克龍在這一年用行動踐行著他在2019年新年致辭中的承諾:打造“新法國”,喚醒“新歐洲”。他也成功贏得了民眾的肯定,支持率從24%上漲到2019年12月的34%,就是最好的證明。在《歐洲政治周報》12月評出的最新“歐洲權力人物榜”上,馬克龍位列榜首。這,是否說明他已悄然成為“歐洲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