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布魯塞爾9月22日電 (記者 德永健)作為慶中秋、迎國慶暨成立5周年線上慶祝活動之一,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在其網站和社交媒體賬戶上線“海派百工”系列微紀錄片,分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一展中國匠人精神。
名為“海派百工·璀璨非遺”的微紀錄片由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聯袂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推出,以8K超高清形式呈現,主要講述非遺傳承人“一生擇一事”的傳奇心路。
周虎臣毛筆制作微紀錄片講述一支毛筆怎樣經過從選毫到刻字等五大流程七十多道工序最后制作而成,展現了數百年來毛筆制作技藝“兼善而非獨善”的特色。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周虎臣毛筆制作微紀錄片講述一支毛筆怎樣經過從選毫到刻字等五大流程七十多道工序最后制作而成,展現了數百年來毛筆制作技藝“兼善而非獨善”的特色。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在已上線的微紀錄片中,周虎臣毛筆制作微紀錄片聚焦周虎臣毛筆制筆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吳慶春,講述一支毛筆怎樣經過從選毫到刻字等五大流程七十多道工序最后制作而成,展現了數百年來毛筆制作技藝“兼善而非獨善”的特色;傳統戲曲服裝制作微紀錄片從傳統戲曲服裝構圖、暈色、繡工等說起,展現了上海戲劇服裝融合海派藝術而形成的特色。
此外,傳統醫學微紀錄片聚焦上海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朱氏一指禪推拿療法,講述了朱春霆結合家傳兩百余年的上海嘉定黃墻朱氏中醫內外科經驗以及江南一指禪推拿創立“朱氏推拿”的故事;古箏制作微紀錄片聚焦上海市國家級非遺項目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振高,展現了古箏制作技藝的發展演變。
傳統戲曲服裝制作微紀錄片從傳統戲曲服裝構圖、暈色、繡工等說起,展現了上海戲劇服裝融合海派藝術而形成的特色。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傳統戲曲服裝制作微紀錄片從傳統戲曲服裝構圖、暈色、繡工等說起,展現了上海戲劇服裝融合海派藝術而形成的特色。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葛譯友表示,“海派百工”系列微紀錄片從民以食為天、嘆精巧技藝、贊傳統醫學、聽人間雅樂等方面系統推出,意在分享中國非遺技藝,展示中國匠人精神,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歐洲,共享文明成果;自9月1日正式上線,微紀錄片獲得比利時和歐洲民眾點贊,更有網友受紀錄片觸動,直呼“想去中國學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