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社會 > 正文

一座海島的“三色”——福建東山走筆

來源:新華網編輯:馬永欣 發布時間:2020-06-28 17:02:13

  新華社福州6月28日電 題:一座海島的“三色”——福建東山走筆

  新華社記者涂洪長、董建國、秦宏

  6月的東山縣天朗氣清,一派碧海銀灘、綠樹成蔭的海島風情。70年前,南下干部谷文昌來這里任職縣委書記時,東山還是一片不毛之地。今日東山,紅色精神歷久彌新,風沙撲面的景象早已走進歷史,海邊郁郁蔥蔥的木麻黃蜿蜒如帶,靠海吃海的老傳統變出了新花樣,越來越多漁民吃上了旅游飯……紅、綠、藍“三色”成為東山可持續發展的主色調。

  紅色精神跨越時空

  閩南東山,是全國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島縣。

  在東山縣的赤山林場,坐落著老書記谷文昌的陵墓,墓前放著一個刻有“谷公——人民敬仰”的花崗巖香爐,來自省內外的瞻仰者絡繹不絕。

  新中國成立前,東山島生態脆弱、風沙肆虐,谷文昌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決心,帶領東山人民“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靠苦干實干改善了生態、拔掉了窮根。

  有感于谷文昌的功績和精神,東山老百姓自發形成了清明時“先敬谷公、后拜祖宗”的新習俗,迄今已相沿30多年。

  走在東山島上,能感覺到谷文昌的精神不僅沒有走遠,反而歷久彌新——

  在康美鎮銅缽村,有一座寡婦村紀念館,記錄下了谷文昌在特殊年代的勇于擔當:頂著壓力把當年被稱作“敵偽家屬”的群眾改稱為“兵災家屬”,實現了“一項德政得十萬民心”。如今,紀念館已經成為海峽兩岸重要的民間文化交流基地。

  在南門灣銅陵鎮,當地居民曾深受臺風、大浪之苦,20世紀60年代,谷文昌帶領群眾在此修建起了一公里長的防潮堤,至今仍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大海、長堤、古鎮的結合,讓這里成了知名網紅地,帶動了當地餐飲、民宿的快速發展。

  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說,谷文昌精神跨越時空,圍繞谷文昌精神守護紅色記憶、打造紅色課堂,將成為東山的一張新名片。

  綠色屏障開花結果

  “富美全靠木麻黃,幸福不忘谷文昌。”走在東山島上,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標語。

  木麻黃是防風固沙的先鋒樹種,當年谷文昌曾廣泛引種各類樹種,經過無數次失敗的試驗,最終讓木麻黃在“無風一片白、有風地搬家”的島上扎下根來。

  陳城鎮山口村村支書陳學進說,從谷文昌種下成活的九棵樹開始,現在村里的木麻黃已經大片成林,大家都把木麻黃當成“生命樹”,年年種樹、護樹,山口也從原來的“乞丐村”變成了人均收入2萬多元的小康村。

  經過幾代東山人的努力,現在東山島不僅在141公里長的海岸線筑起了“綠色長城”,還將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6.7%,一躍成為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

  曾經的不毛之地正在變成瓜果之鄉。20世紀90年代,臺商蘇明家來到東山島,在山口村風口位置的沙地上試種了200多畝臺灣黑珍珠蓮霧。如今,東山蓮霧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種植基地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觀光果園。

  藍色經濟推陳出新

  東山島西北角的西港鹽田,由谷文昌在1958年帶領群眾歷時兩年開墾而成。曬鹽、捕魚,都是東山人靠海吃海的傳統產業,隨著時代發展變化,東山人耕海牧漁也有了新的思路和實踐。

  陳城鎮岐下村是東山的老漁村,在長達數公里的“海田”中,一大片排列整齊的漁排網箱格外引人注目。

  “這種深水網箱深7米,是傳統漁排網箱深度的兩倍多,抗風浪性能好,可養殖出近似野生的魚,比市場同類產品價格高出30%左右。”東山新合發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周樹茂說。

  東山縣海洋漁業局局長何偉派介紹,以前東山縣漁船多、近海捕撈多,現在當地網箱養殖多、魚類產品加工廠多,遠洋捕撈興起,漁業產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外向化、綠色化。

  岐下村有一處漲潮時淹沒、退潮時露出海面的“魚骨沙洲”,這兩年借助網絡傳播而走紅,高峰時一天吸引三四千名游客前來。

  岐下村村委會副主任陳細永說,現在村里捕魚的工具小艇變成了“渡船”,年輕人用無人機為游客制作紀念視頻,還有些漁民變成“漁家樂”大廚。去年這個新產業給村里帶來200多萬元收入。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 一本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高清一区精品 | 色悠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男男 | 日本一本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久久久久中文视频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