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28日電(記者張云龍、勿日汗)30歲的敖特根腦日布手捧銀碗站在草原的晨風中,用精致的木勺將碗中牛奶灑向天空,在蒙古族傳統祈福儀式中開始一天的工作。與這古老民俗形成明顯反差的是,他身后一排白色的現代化廠房。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瑞典西部大學學習工業設計專業的敖特根腦日布,4年前辭去上海的工作回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草原,設計研發工業化生產蒙古族傳統奶食品的設備,結束這些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只能手工加工的歷史。
“那年回家陪伴病危的阿爸,度過他最后的日子。”敖特根腦日布說,“額吉(蒙古語意為媽媽)無意說了一句‘再沒人給你們做傳統奶食了’,一下子觸動我的鄉愁。”
因為額吉一句話,敖特根腦日布決定放棄大都市的生活,返回家鄉烏審旗圖克鎮。吸引他回鄉創業的除了鄉愁,還有商機。近年來,在城市生活的蒙古族人越來越多,在他們的帶動下,營養豐富的傳統奶食品受到更多人喜愛。
“蒙古族傳統奶食品生產基本處于手工作坊階段,沒有工業化生產設備,這會阻礙食品生產許可證的辦理,無法打開網購、商超等更加廣闊的市場,但用工業化設備加工又擔心失去原汁原味。”敖特根腦日布說。
他下決心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改變這種狀況。經過多少個難眠之夜,他終于設計出一套工藝流程,又四處采購設備,親手組裝起來。
在他的廠房里,一個個碩大的罐體整齊排列,密閉的管道交錯縱橫。黃油、乳清、乳酪干……曾經額吉圍著灶臺日夜趕制的奶食品,如今在現代化車間里生產出來,味道沒有變,但效率大幅提高。他用現代化設備制作出市場上少見的乳清飲品,提煉的黃油純度和味道比手工制作的好,不僅深受全國各地蒙古族民眾歡迎,還作為烘焙用料出口日本。
今年以來,內蒙古出臺《推動民族傳統奶制品產業發展專項行動方案》,成立傳統奶食品研發基地,鼓勵改良制作工藝,為蒙古族傳統奶食品開辟發展新路徑。
“制定產品標準、申請質量認證,開發實體店等,未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敖特根腦日布說,“我一定要實現初衷,讓越來越多的人品嘗到額吉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