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張紅葉正在給建檔立卡戶曾慶祥(右)家發放雞雛。
一輛微型面包車開進村子,車上裝的是一籠籠雞雛。年近七旬的建檔立卡戶曾慶祥、孫秀娥老兩口早已等在家門口,看到車子開近,眉毛嘴角不禁上揚——“扶貧雞”送上門來了。
這是6月4日,出現在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南雜木鎮榔頭溝村的一幕。
“這是飼料,您老兩口遇到啥問題,隨時找我們。”南雜木鎮扶貧辦主任張藝瓊和榔頭溝村第一書記張紅葉,一邊說一邊用手比畫,因為兩位老人是聾啞人,溝通起來很吃力。
一會兒,點夠40只雞雛,裝箱遞到老兩口手中。老人連連點頭,豎起大拇指,臉上寫滿了幸福。
兩位老人麻利地將雞雛放入雞舍,比畫著請張紅葉二人進屋。
榔頭溝村,地少、地薄,沒規模,不成片,靠種地打糧,難以糊口。因距離南雜木鎮較近,年輕人大多到鎮上打工。可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這條路走不通。若是身子骨再不硬朗,更是只能守著村,囿于貧。
曾慶祥家就是這種情況,加上老兩口很難與外界溝通,所以增收渠道有限,僅靠低保生活。
“脫貧路上,不落一戶,咋讓這老兩口跟上步伐,村里想了很多辦法。”張紅葉說,村里幫他們流轉土地,并設法“開源”。2016年,曾家脫貧了,但若不持續幫扶,鞏固成果,仍有返貧風險。
“養‘扶貧雞’,適合他家。守家待地,出力不多,收入穩定。”張紅葉和張藝瓊研究后,決定給他家發雞雛,讓老兩口“自力更生”。
“鎮里出資采購1斤左右的雞雛,打完疫苗后,送給建檔立卡戶,再幫著找銷路。”張藝瓊說,“買和賣的環節,不用建檔立卡戶操心,我們扶貧干部包了,讓大伙兒放心養,穩定增收。”
看著曾家安頓好雞雛,張紅葉和張藝瓊登車奔向下一戶。
“這幾天要陸續將2000只雞雛發放完,確保有意愿養殖的建檔立卡戶全覆蓋!”(記者 李越 鄭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