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陳富寶(左)在家門口迎接李慶峰。龍雷攝
15年前,這里的土路難行,破舊瓦房點綴在江邊與山間溝壑,村民們守著山清水秀的家園,卻不知如何脫貧致富;15年后,這里村村通道路、戶戶建新房,村民們捧著“致富果”艷紅桃開農家院,感慨日子“富得流油”。
15年間,鄉村的點滴變化都落在一個人眼里心中——他叫李慶峰,今年39歲,是遼寧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丹東邊境管理支隊大江口邊境派出所政治教導員,也是能出謀劃策、備受村民愛戴的“家里人”。
李慶峰的故事,和鴨綠江邊的美麗鄉村,緊緊相連。
他是幫扶者,也是守護者
“慶峰,我老婆生了!從醫院回來后,親戚朋友我都沒讓抱,第一個抱孩子的人必須是你!”電話中,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長甸鎮瓦房店村村民陳富寶難掩激動。
6月21日是星期日,李慶峰正在家中休息。接到電話后,他一邊向陳富寶道喜,一邊拿起背包急匆匆向家門外走去。“今天不坐客車了,打車去他家能快些。”李慶峰對記者說。
這個讓李慶峰如此在乎的人,15年前還是個守著三間破房兩鋪炕過日子的低保戶——他倆的緣分,也開始于多年前很多個不眠長談的夜晚。
今年45歲的陳富寶,人生開端曾遭遇滿滿的辛酸挫折:8歲喪母,15歲觸電失去右臂,17歲喪父。“那時我自暴自棄、游手好閑,開始村里人還可憐我,后來都躲著我。”
陳富寶說,2005年李慶峰來到他們村包片。“為了幫扶我,他在我家住了小半年,白天出門辦案,晚上拾柴做飯。也只有他不嫌棄我,每天晚上和我在一鋪炕上聊天。”
聊了幾次后,李慶峰建議陳富寶做點生意改變生存狀況:長甸鎮各家各戶都種植高品質艷紅桃,但沒人統一銷售。他建議陳富寶出去走走,把果品經銷商引來。
可還沒開始行動,陳富寶就打起了退堂鼓。“我沒本錢,還只有一只胳膊……”聽了這話,李慶峰對他說:“沒本錢,可以拿著桃子推銷賺錢;沒有胳膊,還有腿和大腦,只要真誠待人,還愁沒人跟你來村里買桃子?”
就這樣,陳富寶在李慶峰建議下到外地推銷艷紅桃。“為客商與村民牽線搭橋后,村民每賣出一箱桃子,我能獲利1元。”僅僅20多天,陳富寶就賺到了2萬余元。
這次經歷讓陳富寶嘗到了一只手也能掙錢養活自己的甜頭。販完桃子后,他又在李慶峰的建議下做起有機肥料生意。一年、兩年、三年……年復一年販桃、做有機化肥代工,陳富寶慢慢積累財富。
“近幾年我在遼寧鞍山海城、大連設立了2家有機化肥工廠,雇傭工人30余名。現在每年可生產有機肥8000至10000噸,平均年凈收入100余萬元。”2018年6月8日,陳富寶成立了屬于自己的農家肥產銷有限公司,多年累計納稅280余萬元——從低保戶到納稅大戶,“我終于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了。”
“現在我的肥料是吉林人參、山東壽光蔬菜、福建海南水果的‘口糧’。”說到這里,陳富寶頓了頓,“沒有慶峰,這樣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這15年,他幫扶我、守護我,大到投資辦廠、小到夫妻拌嘴,沒有一件事慶峰不為我操心的。”
可李慶峰掛念的,不止陳富寶一人。15年間,李慶峰瞄準長甸鎮適宜種植艷紅桃、坐落在鴨綠江邊適合發展旅游等區位優勢,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不落下一家,也沒丟下一人。
拉著村民的手 打造現代“桃花源”
“我們河口村百姓要感謝兩個人:一個是外出學習時帶回艷紅桃樹枝并嫁接在當地果樹上的技術員‘老李’李景和,另一個是替我們守住‘桃花源’、出致富高招的民警‘小李’李慶峰。”長甸鎮河口村民馮毓芳說。
今年85歲的馮毓芳是個苦命人。“我老伴腦癱癱瘓在床多年,去年去世了。那些年,我要一個人照顧老伴、拉扯3個孩子。后來,大兒子和女兒成家立業,家中只剩下我、老伴還有個頭不到1米3的侏儒癥兒子一起過活。”
而馮毓芳家生活的全部指望,是山上600多棵桃樹。“要放在平常人家,這些桃樹能維持一家人開銷,勞動量也不大,可我這種情況,哪有精力體力侍弄?”
“大概是10年前,我走訪時看到馮大爺顫巍巍地給桃樹剪枝,那時候天挺冷,他卻只穿了單衣。我拿過剪刀要幫忙,他一個勁推脫。”為了讓馮毓芳心安,李慶峰說:“馮大爺,你就當教我一門手藝吧。”
就這樣,李慶峰幫馮毓芳修剪了滿山坡的桃樹。“那年收成特別好,每個桃子一斤多重,收成最少的一棵樹也結了100多斤果子。”馮毓芳笑著回憶,深深的皺紋里藏著對李慶峰的感激。
2010年8月,一場洪水沖毀了路、沖垮了橋,眼見著樹上紅撲撲的桃子無法運到村外的大道裝車售賣,馮毓芳和住在同一個山溝里的五戶人家心急如焚。
“下著大雨,小李又來了。”馮毓芳說,李慶峰頂著大雨一趟趟奔波于村委會、出租鏟車的農戶和受災村民家,用空心水泥管鋪進溝里、用石頭墊出路,硬是用小車把五家農戶的桃子都運了出來,挽救了近百萬的損失。
“只要慶峰到地頭,桃子豐收有盼頭!”如今,每到艷紅桃豐收時節,河口村就會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
“早些年,有些村民因為桃子收獲周期長、投入精力大而想改種板栗、人參等作物。特別是2012年春季,桃樹因氣候原因大面積死亡,更是愁壞了不少人。”為了保住桃樹,李慶峰跑到寬甸縣農業局請來果樹專家,與專家、村民一道爬山坡、鉆桃園查看受災情況,同時協調地方政府下撥專項資金,為果農購置農藥、肥料和種植器具。
“好在慶峰堅持,才保住了這些果樹。”河口村黨支部書記冉慶臣說,攔住了村民砍桃樹,李慶峰又向他提出成立桃農合作社的想法。李慶峰憑自己的執著和村里人的信任,先后走訪了1000余戶桃農。最終,在長甸鎮政府、河口村村委會的幫助下,2014年初艷紅桃合作社正式成立。
看守好“桃花源”,李慶峰有了新的盤算:河口村在鴨綠江邊,有發展旅游業的地理優勢,“根本不用重新建民宿,老百姓把自家院墻打開,就能開農家院。”
“最開始我對開農家院比較抗拒,拆掉自家好好的院墻,多少有點心疼。那時候想,要是第一年能賺6000元錢,我就跟著干。”“郎大嫂農家院”經營者程淑華沒想到,她第一年就賺了1萬余元。“2015年十一假期過后,我借了9萬元外債蓋新房,接待更多游客。轉年不僅還清了外債,還剩了3萬多塊錢。”
“沒想到我這個天天圍著鍋臺轉的農家婦女,還能賺這么些錢,真得謝謝慶峰和村干部。”程淑華說。
就這樣,村里很多外出打工的人也留在村里開起了農家院。經過幾年的發展,河口村的農家院從最初的17個增長到現在的200多個。一到旅游旺季,農家院外街道整潔、彩旗招展,院內貼著的鐵鍋燉江魚等菜品表讓人垂涎欲滴,村里好不熱鬧。
如今,來河口村賞桃花、買桃子的人多了,體驗農家院、吃地道農家菜的人也多了,村民感嘆“富得流油”。而李慶峰卻越來越忙:做調解游客村民糾紛的“和事佬”、幫助流浪漢返鄉、抓捕盜賊、營救落井兒童……身在“桃花源”的李慶峰無暇欣賞近在眼前的鴨綠江美景,每天千頭萬緒的他只有一個信念: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
而李慶峰之所以能為鄉村經濟發展精準把脈,源于他15年間一次次走訪。來到這里的第一天,他就在琢磨:家有山地的村民可以發展什么產業,家有漁船的怎么進一步致富,家有場房的能做些什么買賣……
“只有了解了這些情況,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干。”李慶峰說。
徒步走遍156平方公里
他是小鎮“活地圖”
“自行車反而是累贅,總是它騎我——上坡推著,下坡拽著,過溝抗著。”回憶起這些年的走訪經歷,李慶峰如是說。
大江口邊境派出所轄區長甸鎮山路很多,村民家更如繁星一般點綴在山間溝壑,可謂九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為了全面掌握轄區情況,從2005年起,李慶峰走遍了156平方公里上的每戶人家。
“最開始經常迷路,于是走一家我就在圖上畫一家。哪家是紅屋頂、哪家養羊哪家養雞、哪家有孤寡老人殘疾人、哪家是貧困戶,我都特殊標注。”長甸鎮河口村是李慶峰的主要轄區,也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我用3年時間里手繪了28張轄區圖,一張張小圖匯聚成一張大圖,如今每年都在補充修改。”李慶峰說。
“走訪時有的居民在地里或船上干活,有的外出打工,為繪制一小塊圖,我常常要跑好幾次。”李慶峰回憶,那些年磨掉底的鞋能裝滿一土籃子,可他也漸漸記住了村民的姓名住址甚至是耕地位置,成了名副其實的“活地圖”。
“慶峰就是在走訪時了解到我的情況的。”今年42歲的趙玉峰曾因傷人入獄,出獄后他意志消沉,不知該做些什么養活自己。
“別人瞧不瞧得起你不重要,你得自己瞧得起自己。”趙玉峰回憶,那時李慶峰經常勸導他,還推薦他去工地打工,為他介紹工程。“他每隔十天半月就給我打電話,十多年過去,我從‘混混’變成了小老板,真是多虧他。”趙玉峰說。
今年4月正值疫情防控期間,河口村有3名外地游客執意留下過夜,村民沒辦法,只能給李慶峰打電話。
“咋這么快?”村民蔡辛回憶,他剛掛掉電話不久,李慶峰就到現場了。李慶峰耐心給游客解釋相關規定,最終將游客成功勸離。
“村民常開玩笑說我有‘千里眼’‘順風耳’‘飛毛腿’,好像隨叫隨到。”如此迅疾的反應程度,源于李慶峰對河口村的了解。
轄區的路,李慶峰走了一遍又一遍,可回家的路,他卻走得很少;村里的一草一木他都熟悉,可孩子吵著去街面上新開的店鋪,他卻經常迷路。
“我家在丹東市區,每次回家要1小時10分鐘車程,按照規定,我每兩周可以回家休息2天。”可規定是規定,李慶峰很多時候無法按時回家。
“孩子3歲那年會說會笑,我回家后他卻不認識我,見到我掉頭就往他媽懷里鉆。”回憶起這些場景,李慶峰心里很不是滋味——15年來他扎根鄉村,只有妻子帶著兒子撐起他們的小家。
“沒啥抱怨的,決定嫁給他那天,我就做好準備了。”李慶峰妻子姜黎娜回憶,2019年8月,他們一家剛剛在飯館坐下準備喝碗羊湯,村民趙玉峰打來電話說兩口子吵架了。
“他讓我們娘倆打車回家,他自己再叫個車回村里。我不放心,就開著車帶著兒子和他一起回到村里,夫妻吵架、家長里短的事,我也能幫他勸上兩句。”姜黎娜說。
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李慶峰干起工作來更起勁了。全國優秀人民警察、遼寧省人民滿意警察、遼寧省優秀青年民警……如今,一張張獎狀放在李慶峰家里,可榮譽卻未改他耐心踏實的工作態度。
因為在他眼中,自己做的事情很小,群眾卻總把他的好放得很大——他要對得起這份信任。(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