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內蒙古訊(張舉峰)金風送爽,春華秋實。在黃土高原北緣溝壑縱橫之間,一排排深藍色光伏面板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一片片光伏區遠遠望去像是鑲嵌在黃色土地的“藍色寶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廣闊的土地正在演繹著逐“綠”前行、向“新”出發的精彩篇章!
走進清水河縣黃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沿黃河一帶)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及未利用地生態修復300MW光伏公園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有序的推進光伏全容量并網的收尾工作。在指揮部辦公室墻上,項目地圖作業區域標注的“廢棄礦坑修復區、土質濕陷性黃土區、地表存在暗洞、道路坡陡彎急、坡度達60度”等字樣不難看出,項目施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才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
據悉,清水河縣黃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區(沿黃河一帶)廢棄礦山綜合治理及未利用地生態修復300MW光伏公園項目由200多個地塊組成,占地總面積約為7000畝。為確保項目建設過程中合法合規,最大程度降低對村民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光伏場區建設規避了耕地、林地、基本草原等敏感性因素,并嚴格按照自治區光伏用地政策要求和建設標準執行;項目手續辦理齊全、施工推進高效安全,以項目建設實績贏得了各方良好口碑。
建設一個項目,造福一方百姓。清水河縣300MW光伏發電項目采用光伏發電與生態治理、水土保持、農牧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光伏+”建設模式,在實現清潔能源供給和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推動當地生態治理、鄉村環境和旅游業融合發展。項目投產后,年設計發電量5.3億度,預計年發電收入14993.7萬元,創造稅收2500萬元。與同容量燃煤發電項目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6.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1.4萬噸。
項目于2023年10月30日成功并網發電,標志著廣東能源集團在華北地區首個投產運行單體最大的光伏發電項目在清水河縣生根發芽!
“以前的溝溝壑壑,草沒一苗,黃土飛揚,放羊都沒人上去,誰能知道架上光伏變成了我們的錢袋子啦。”王玉良村村民感慨道,“國家和政府的規劃做到了咱們心坎里啦,閑置的荒地和廢棄的礦山打造成了‘陽光銀行’,村里水電路設施修繕、鄉村生態環境整治讓咱們這在村里住的人也不比城里差呀。”
高茂泉窯郭大娘坐在光伏公園的涼亭里邊揀著韭菜邊說道:“身后面的光伏公園就是人家企業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捐贈給咱們的,里面還有個鄉村直播間,娃娃們時常過來直播嘞。咱村依山傍水本來就好,現在政府引進企業又來投資建設,來的人越來越多了,村里活泛的人都開起了農家樂”。
經了解,作為清水河300MW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管理單位,廣東能源集團廣東風電公司內蒙古分公司在推進項目建設過程中還積極參與當地鄉村治理工作。該公司在施工過程中按照與政府的約定優先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及時足額向當地百姓發放征租荒地、常年未利用地費用共計1400萬元左右,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收增效;義務為王玉梁村打井并修建供水工程,解決農村人畜飲水需求;積極支持當地政府開展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工作,自籌資金對清水河縣部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和治理;支持當地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并捐贈當地光伏公園展覽館一座,目前該展館成為了該縣新能源發展示范基地和鄉村旅游發展基地。
正是在政府借光“益民、”借光“惠商”的具體舉措下、在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和百姓全力支持下,像300MW光伏發電等這樣一批項目才能結出“企地民共贏”的碩果。
目前,清水河縣已建成并網發電的新能源裝機容量達到69.5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達到131.5萬千瓦;清潔能源產業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