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九月,湛藍的天空,巍峨的雪山,金色的草原……雪域甘孜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在甘孜縣百里青稞畫廊,成片成帶的青稞田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風吹麥浪翻滾,一層又一層綿延到雪山腳下,村民們正忙著收割,一片繁忙景象。
田野里青稞飄香,牧場上牛肥馬壯,大棚里瓜果滿園……甘孜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燦爛的笑容綻放在村民臉上。
幸福,像格桑花一樣,盛開在120萬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各族兒女的心頭。
美麗甘孜惹人醉
“這是童話般的夢幻世界,不管從哪一個角度,隨手一拍,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9月6日,在康定市塔公草原,來自成都的游客張女士在草原花海中流連。
連日來,自駕游、組團游、騎行游,15.3萬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隨處可見不同膚色、操著不同口音的游客,大美甘孜醉了天下人。
甘孜州旅游資源得天獨厚,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還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
為喚醒沉睡千年的高原瑰寶,2011年,甘孜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并把旅游業打造成全州戰略性支柱產業;2016年甘孜州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全域旅游全速推進。
“近年來,我們立足旅游資源優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新理念,全力打造格聶神山、牛背山、措普溝等重點景區,全力打響中國最美雪山、中國最美濕地、中國最美草原、中國最美藏寨、中國最美漢子 ‘五張名片’,全力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全力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甘孜州委副書記、州長肖友才說。
旅游要提升,交通需先行。甘孜通過四輪交通大會戰,三個機場通航、雅康高速貫通、國省干道優化、農村公路暢達。暢通的交通架起了甘孜全域旅游“金橋”,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
“景區打造不到一年,我家就脫貧了,還成了景區的股東,以前哪曉得風景還可以賣錢哦!”康定市呷巴鄉俄達門巴村曾經的貧困戶日澤說。
2017年,康定市建成全國第一個以體現藏族木雅文化為主題的木雅圣地風景區。景區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牧區變景區、牧民變股民”的扶貧新模式,村上以集體資產入股實行保底分紅,每年年底最少分紅85萬元。成為甘孜州旅游帶動脫貧的一個典型。
通過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美甘孜更美了,游客來了,村民笑了,村民們用美麗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富裕路。
2019年,甘孜州接待游客3316.6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66.98億元。
和諧甘孜讓人親
“五星紅旗迎風飄,情歌悠揚,鍋莊舞動,好熱鬧!好震撼!”在康定情歌廣場,來自國內外的游客和康定市民近千人匯聚一堂,徜徉在歡樂的鍋莊里,來自西安的游客張女士由衷地感嘆。
只要不刮風下雨,每晚七點鐘,情歌廣場上身著藏、彝、漢等服飾的各族群眾齊聚共舞,儼然一場民族大聚會。
社會和諧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同步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證。近年來,甘孜州大力實施“依法治州”戰略,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普法宣傳和“法律七進”活動,讓“法”入民心。
“手拉手倡行法治,心連心共建和諧”“知法守法用法,和平和美和諧”,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法治宣傳語,張貼在全州街道社區,在鄉村牧場上誦讀傳遞。
如今,在甘孜,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全民守法的意識正逐步深入人心……
甘孜州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境內生活著藏、漢、回、彝等40多個民族。近年來,通過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力度不斷加強,全州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在九龍縣踏卡鄉耳朵村,生活著彝、漢、藏等多個民族的村民,全村320戶村民中,有1/3的家庭是多民族家庭。村民們平時就像親戚一樣你來我往,逢年過節更是親密聯絡。不論哪個民族、哪個家庭遇到困難,大家都相互幫助。
耳朵村是省、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村與文明村。據村委會主任邱長青介紹,多年來,得益于黨的民族政策,村民們深切地體會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尤其是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大家更是團結一心奔小康。
村上 80多歲的老人木德烏說:“過去,各家各戶的日子都困難得很。現在生活好了,大家都知道要搞好團結,才能把日子越過越好。”
民族團結進步,根本的受益者是各族群眾,根本的依托也是各族群眾。在甘孜,有很多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感人故事在雪域高原傳頌。
2019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甘孜州有4個模范集體和5名模范個人受到表彰,中國郵政集團四川省甘孜縣分公司長途郵車駕駛員其美多吉便是其中一個。當年12月,甘孜州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稱號。
團結固則百業興。今天的甘孜,法治昌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幸福,就在眼前。
富裕甘孜使人樂
“住上新居、喝上放心水、用上穩定電……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我這把年紀了,還能參與村集體經濟‘分紅’,不僅脫了貧,還走上奔康路,感恩共產黨!”
在海拔4000多米的石渠縣洛須草原,70多歲的洛須鎮村民扎多在鄧瑪農業科技觀光示范產業園忙碌,談到去年分紅時,臉上樂開了花。
這不只是扎多的心聲,同時也是甘孜州百萬農牧民的心聲。
如今,在甘孜大地上有一種喜悅,叫精準脫貧。
“路通了,資源活了,好日子來了。”雅江縣木絨鄉木絨村村民卓洛說,現在去縣城只要一個多小時,村里的農產品走出了高山峽谷。
去年12月19日,隨著木絨鄉通鄉硬化路鋪筑完成,打通了甘孜州內最后一條通鄉公路,全鄉2026名群眾從此告別行路難。
近年來,甘孜州加大農村公路、安全飲水、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全州通鄉油路、通村硬化路實現100%;同時,全面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大力實施“9+3”免費職業教育;衛生與健康事業加速發展,包蟲病綜合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果;文化事業加快發展。補齊了民生領域短板,群眾幸福感不斷提升。
“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要讓群眾腰包鼓起來,富起來,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甘孜州政協副主席、州扶貧開發局局長楊慶華說。
近年來,甘孜州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生態農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啟動了3個脫貧奔康百公里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帶建設,建成園區28個、基地22萬畝,覆蓋全州18個縣(市),帶動400余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全州近25萬名群眾通過產業增收致富,其中近10萬名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實現脫貧。
2019年,甘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8元,增速連續10年居全省第一,全州群眾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奔小康的歷史性巨變。
甘孜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今年2月,全州18個貧困縣(市)全部摘帽,13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近22.3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
據甘孜州發改委數據顯示,2019年,甘孜州地區生產總值388.46億元,是建州時的1142.5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2440元,是建州時的491.5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12億元,是建州時的15507.4倍……全州經濟總量和發展水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今,行走在甘孜大地,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如沐春風,一首首幸福贊歌響徹高原,一面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正確指引下,甘孜州將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中展現甘孜新作為,奮力開創美麗生態和諧小康甘孜建設新局面。”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甘孜州委書記劉成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