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鷺(山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護士)
相信能照顧好每個病人 讓他們早日出院
“鷺,你們明天出發去武漢,趕緊收拾東西。”2月1日晚上10點半,還在公婆家的白鷺接到了護士長的電話。她知道這一天會很快到來,卻沒有想到如此快。之前支援湖北醫療隊報名時,她只告訴了丈夫,并未告訴父母和一雙兒女。
白鷺悄悄將丈夫、公公、婆婆叫到一起,告訴他們這個消息。婆婆流著眼淚問:“不去行不行?”“不行,前些天我就已經報名了,孩子們又得麻煩你們多操心了。”她以“加班”為由,和一雙兒女告別,然后趕緊回家收拾東西,第二天便奔赴湖北,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執行支援任務。
3月7日,山西晚報記者電話連線白鷺,回憶起初到武漢時的情景,她說:“在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感覺自己就是一名戰士,特驕傲、特興奮,但在飛機落地去往酒店的路上,明顯感覺到了空氣的凝重,自己的心跳也明顯加快,那一刻,更多的是緊張、害怕,因為我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里將要面對的是什么。”
然而,有了第一次進艙,和患者交流、接觸的經歷后,見慣了各種氣管插管危重病人的白鷺鎮定了很多:“這些病人并沒有之前想象得那么嚴重,我也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工作而已。”開始那幾天,不透氣的防護服,緊繃的護目鏡、口罩讓白鷺有些適應不了,但她很快調整了心態:“盡量讓自己不去想這些問題,每次一進病房,我就暗示自己,就多穿了一個白大褂,和平時工作也沒什么區別。”
對于所有堅守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而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防護好自己,白鷺也不例外。從第一天落地開始,所有的培訓都在強調這個問題,醫院帶隊的老師更是把這當成了口頭禪,要求不管是什么時候,必須兩兩一組,相互監督、相互檢點,不能有任何的閃失。“只有我們自己防護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顧病人。”白鷺說,每天日常工作后,她們都要做全身消殺,包括鼻腔、耳道都要用酒精消毒,甚至口腔都要用醫用酒精漱口,所穿衣物全部要用84消毒液浸泡。每天不論組員幾點下班,組長李銀鮮都會在酒店門口耐心等待,為她們做最后一次消殺。
對于白鷺而言,除了防護,另一個困難是和病人溝通,武漢說方言的人很多,加上護士患者都需要戴著口罩,所以每次她們都是非常細心地和病人交流。有個病人和白鷺說要換個口罩,她一開始沒有聽清楚,趕忙和患者解釋:“我是從山西來的,剛才沒聽清楚,您能再說一次嗎?”患者重復三遍才只聽見“口罩”兩個字,問她是要換個口罩嗎?外加手語比劃,她隨即點頭。為了克服這個困難,白鷺開始學一些武漢當地的簡單方言,第二次再遇到需要換口罩的患者,基本都沒什么障礙,一個大爺笑著和她說,“姑娘伢,蠻扎實,武漢話都懂。”患者夸她厲害,每次看著患者的笑容,她都特欣慰。“現在更多的是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照顧好每一個病人,讓他們都能早日出院!”白鷺說,患者們的友善、積極、樂觀一直感染著她。
一個多月來,白鷺一直想念著一雙兒女,但她盡量避免和他們視頻,因為一視頻女兒就會哭著讓媽媽快點兒回去,要么就是嚷嚷著要去找媽媽,那種感覺她有些受不了。“這兩天,一直有個心愿,就是等到疫情結束,我一定得帶著孩子們再回一次武漢,讓他們到媽媽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去看看。”白鷺說。
楊少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心胸外科護士)
“話療”見成效 一身的疲憊瞬間消失
“謝謝你今天聽我訴說這么多。我有很多天沒說這么多話了。心情開朗多了……”3月3日凌晨2點,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支援的山醫大一院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心胸外科護士楊少梅下夜班后,拖著疲憊的身體剛坐上回酒店的班車,就收到一名患者發來的微信。
“話療”初見成效,楊少梅說自己像受到了表揚的孩子,內心如花一樣綻放,一身的疲倦也在瞬間消失。
發微信的這名患者沉默寡言,每天只有心慌氣促體溫高的時候才會按下呼叫器。楊少梅在日記中說,“連日來的恐懼、疾病的痛苦、對親人的掛念以及同病房病友陸續出院,唯獨留下他,那種孤獨感,我懂,但我又不懂。”
她試著走近他,他“嗯”“啊”“好的”簡短的言語,把她拒之“門外”。楊少梅想開導他、幫助他,經過仔細觀察,她決定從贊揚開始。半小時后,他開始講述他的小院、他的花草、他門口的那棵樹以及那只忠心的狗,后來講到了他賢惠的妻子、有才華的兒子以及年邁的老母……講到了對新冠肺炎的無奈,動情之處,他痛哭流涕,卻又不想讓人看到。楊少梅遞上紙巾,關好門,安慰他“你哭吧,這里只有我,我不會告訴別人的。”
楊少梅說,“58歲的男人,如我父輩的年紀,在我面前泣不成聲……此刻,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傾聽,只能陪伴……”
約半刻,他好像舒服點兒了,勉強又羞澀地微笑著說:“謝謝了,謝謝你,好久沒有人聽我說話了。”楊少梅稍做安慰,扶他躺下,輕掩房門,退了出去。
“萬物復蘇,春回大地,每天看到日漸下降的疫情數據,看到一位位出院患者的笑臉和空了的病床,我相信在黨中央領導下,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必定勝利,每個人都會笑在春天里!”在日記中,楊少梅這樣寫道。
王海婷(山西省汾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護士)
和患者約定 疫情結束要帶家人去看他
王海婷的工作地點是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該院急危重癥患者多,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量血壓、測血糖、換液體、采血是常事,送飯喂飯、收拾大小便、幫助洗漱也是常事。
2月10日,王海婷被調換到新病區,新病區比舊病區大,她的工作量增加了許多。
剛到新病區,她就遇到一位男患者大小便失禁,馬上和現場的當地護士一起為他清理,更換干凈衣服。患者煩躁亂動,抓到臟紙尿褲,滿手是糞便,她們又急著給他清洗。當地護士連說謝謝,旁邊的護士長看到了,直說“你真讓我們感動。”王海婷忙不迭地說:“不用謝,我們來,就是為了工作。”
新病區護理站對面就是危重病人室,6個病人用著無創呼吸機,病人的呼氣,讓人感覺滿屋子都是病毒。王海婷擔心有啥閃失,堅持在里面守護。她說:“里面的病人都是我們的骨肉同胞,恪守人道、救死扶傷是我的職責,如果不盡心竭力,就是道德無良。”
在病區,王海婷和大家一樣把各自管理的病人稱為“我的病人”,像對待自己的子女、父母一樣悉心照顧。她付出了無私的愛,也收獲了由衷的贊。
吳大叔是王海婷護理的病人,無情的病毒奪走了他老伴的生命,但他的身體恢復較好。2月21日,王海婷把他的治療和生活都安頓好后,吳大叔讓她出去休息,說自己能照顧自己,不想麻煩她。王海婷被吳大叔的堅強所感動。她想,比起大叔的遭遇,防護品給她帶來的不舒服、工作給她帶來的疲勞算什么!她繼續照應著吳大叔,鼓勵他戰勝病魔。2月23日晚,王海婷準備給大叔洗臉擦手,發現沒有毛巾,只好用紗布將就。下班后,她找了一條自己的新毛巾,追上接送汽車,讓頂班護士交給吳大叔。隨即,便接到吳大叔的感謝電話:“我一猜就是你送過來的,你不要走了,要等我出院,我要帶你去黃鶴樓,去看長江……”她和吳大叔約定,疫情結束后,她帶全家來看他。
李趁心(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產科護士)
腳受傷依舊想著患者 不獲全勝決不下火線
2月15日出征,16日培訓,17日開艙……瞞著家人,主動請纓,帶著神圣的使命,奔赴最危險的地方。山醫大二院產科護士李趁心一個猛子扎進武漢光谷會展中心方艙醫院,成為新冠肺炎患者身邊“最可愛的人”。
2月27日晚上,李趁心去領取物資。當她搬著一大包羽絨服下樓梯的時候,一腳踩空,一個趔趄摔倒在樓梯上。
“當時有點兒麻木不覺得怎么疼,我也沒有當回事兒,心想或許第二天就好了呢!”李趁心說。當天晚上,她的左腳便腫了起來。光谷方艙山西總領隊秦潔很是重視,當即聯系好醫院。2月29日,領隊田小榮背著李趁心,一步一步走到同濟總院外科門診。拍片報告顯示,李趁心距骨前端撕脫性骨折。她的左腳打上了石膏,拄上了雙拐。
“事情發生后,我心里特別著急,怕這幾天投入不了工作,影響到這次的支援任務。”李趁心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的傷痛,而是整個醫療隊的工作。
“我是過來支援武漢人民的,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崗。”李趁心深知,身體的病痛,被隔離的孤獨,對未知的恐懼使每一個新冠肺炎患者都承受著極大的心理負荷,過度的心理負擔無疑會消耗患者機體大量的能量,造成免疫力低下,使病情雪上加霜。雖然自己腳傷一時不方便,不能親臨現場,但絕不能“賦閑”,于是,手機微信便成了她的“主戰場”,利用微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病情治療。
在厚重的防護服、充滿霧氣的護目鏡的包裹下,李趁心竟被跟她兒子一樣大的患病姑娘,親密地叫作姐姐。姑娘出院后聽說她受了傷,在微信上視頻說:“阿姨,我好想抱抱您。就讓我們,來一個隔空相抱吧,以此感激您的護理!”李趁心激勵姑娘放下思想包袱,開啟新的工作和生活。
李趁心與妹妹李潤心、侄女李佳怡三人都在抗疫第一線,只不過她倆在臨猗縣人民醫院的發熱門診,而李趁心在武漢一線。李趁心給她們傳授寶貴的經驗和體會,相互勉勵,相互打氣。
上班時好多患者主動加了李趁心的微信,李趁心就隔空跟她們一個一個熱聊。一個患者全家全部染病被隔離治療,她本人不僅失眠,甚至還有攻擊的行為。在李趁心春風化雨般的耐心勸說下,這位患者的情緒有了明顯的好轉。
方艙里一些患者,又用李趁心的方法去引導其他病人,做一些疏導的工作,患者精神面貌為之一新,病友們甚至跟李趁心約定,來日一起去吃武漢小吃,一起去看櫻花。這讓李趁心倍感欣慰,覺得自己的付出,值!
“我不想讓自己的武漢之行,留下任何的遺憾。”記者電話連線時,李趁心說:“不獲全勝,我決不下火線!”(記者 薛琳 通訊員 王繼俠 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