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 (記者 張楠)當每一個治愈的綠色數字在增加著,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漸漸好轉,在這場抗疫行動中,凝結出無數動人的故事。3月10日,記者從鄭州外國語學校獲悉,該校學子用詩詞歌賦、海報繪畫描繪溫情,用不同的方式,帶來了別樣的感動。
古人曾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詩,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種表現形式,懷抱在心則為情感意志,用語言表現出來即為詩。詩言志,詩傳情。鄭州外國語學校負責人表示,同學們充分利用這一體裁,古代和現實相交,實現了時空的對話。
鄭外學子宋珊瑚填詞《鵲橋仙•盼疫盡》,字里行間訴說著對英雄城市武漢的掛牽。“每個不懼生死的逆行生命,我們都為之感動且祝愿。愿山河無恙,眾人皆安。”
湯孝津所作的詩歌《午夜黎明》描述了在武漢一個飯店老板為寒夜里堅守的醫生奉上熱食,溫暖便氤氳了這個漫長且寒冷的夜晚,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面就可以窺見整個黎明。
“王彥喆同學作《中華抗疫行》,以古代歌行體長詩為體裁,采用七言成句的形式,行文流暢,朗朗上口。”據王彥喆的老師介紹,題目中的“行”既是文章的體裁,也是對目前抗疫成就的肯定,一語雙關。詩歌全面敘述了新冠病毒疫情暴發的事件始末,對社會各界人士齊心協力眾志成城,打贏抗疫攻堅戰的群像進行了生動的描摹,謳歌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團結精神和奮斗精神,表達了對中國抗疫成功勢在必“行”的堅定決心。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當前,抗疫進行時,同學們根據當前情況和感人事跡進行文化書寫,傳達現實中的交互感動。吳宸萱的文章《青衣未染,斯人已去》,歌頌鄭州民警樊樹鋒,不辭辛苦,堅守抗疫,默然離去,無償捐獻器官,生命的最后仍然考慮為他人奉獻,從而鼓舞社會一同抗擊疫情士氣,相信有無數的英雄堅守,定成為抗疫最牢固的防線。
徐自牧書寫文學作品《螢火微光》,他認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螢火微光點亮人間。“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那是因為有人需要,有人愿意犧牲才成為英雄。”徐自牧說,抗疫工作中涌現出許多無名的英雄,記錄無名英雄點點滴滴的付出,記錄微小的感動,見證這些點滴的微光最終照亮中國的前路。
此外,閆浩鈺以成語新解的形式,對當前疫情過程中的一些細節進行宣傳、提醒或者謳歌。在《當成語遇上疫情》中,原詞“齊心協力”,閆浩鈺新解為:全國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響應號召,協同隔離;原詞“目中無人”,新解為:原本車水馬流、人流如注的街道,在全民響應居家隔離不外出又時值春節假期那幾天,放眼望去,路上幾無人影。
祝匯枋創作《文辭雖異,其善略同》,通過在抗擊疫情期間國際援華醫療物資上的標語與鄉村抗疫的土味“硬核”標語的對比,展示出面對疫情世界人民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相互守望與鄉村基層干部的拳拳愛民之心。
海報和宣傳畫的形式同樣別出心裁,與眾不同。閆羅斯創作的宣傳畫《同舟共濟——萬眾一心抗疫情》,描述了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年級組的老師們為即將到來的高考和“停課不停學”網絡課等目標任務加班加點積極備課的場面。
“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期,我們收獲了無數的感動和淚水。中國人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意志堅不可摧,無數個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行動,點燃戰勝疫情的信心。”鄭外學子表示,作為青年學子,要和所有抗疫英雄并肩作戰,憂國家之憂,出己力,盡己責。一己之力是微光,萬人同行是巨火,和抗疫的英雄們一起祝愿,愿祖國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