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上午,東昌賓館小禮堂內,不時傳出雷鳴般的掌聲。
今年是山東省對口援青十周年,也是聊城市對口支援剛察縣七周年。在這個富有紀念意義的歷史節點,剛察縣派出寬卓太同志先進事跡宣講報告團,不遠千里來到聊城開展交流宣講活動。寬卓太是誰?他的身上又發生了怎樣感動人心的故事?
“他在臨終前立下遺囑,向黨組織上交1萬元特殊黨費,并將個人全部積蓄和撫恤金511799.05元捐贈給剛察縣泉吉鄉寄宿制小學。”報告會上,泉吉鄉黨委副書記達爾杰向大家講述了“一份遺囑背后的故事”。
1930年,寬卓太出生在剛察縣泉吉鄉寧夏村。兒時的寬卓太為了生存隨父親討過飯、當過木工、做過鞋匠。在牧主家放牧的母親和妹妹因不堪折磨從牧主家逃跑,逃進山后再無音信。
解放后,飽受磨難的寬卓太在組織的動員下于1956年參加工作。1958年,寬卓太到泉吉公社(今泉吉鄉)工作。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毒、高殘留的六六粉作為對昆蟲神經的廣譜殺蟲劑,在全世界得到廣泛生產和應用,我國牧區也用六六粉進行藥浴來防治牲畜外寄生蟲病。1962年,在一次藥浴時,因池中的羊數量過多,為了防止體弱的羊因擁擠和踩踏誤食藥水死亡,為了不讓集體財產受損,寬卓太情急之下跳入藥浴池去扶踩倒的羊。而這一跳,帶給他的卻是終生的傷害。在救羊的過程中,池內四下飛濺的藥水讓寬卓太無法躲避,他不慎咽下藥水造成肺部損傷。從那天起,他就時常頭暈、無力,并伴有咽喉充血、呼吸困難等癥狀。
組織上考慮到寬卓太的身體情況,先后兩次為他調整工作崗位。但是到了1964年,因病情逐漸加重,寬卓太已無法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經研究,組織決定把他安頓到低海拔、醫療條件好的西安市離崗休養,并給他愛人發工資照料他。
“共產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像我這樣的身體,沒有黨的關懷照顧就沒有我,因為有黨,才有了我的今天。”黨的這份恩情,寬卓太銘記于心。
定居西安的50多年時間,寬卓太生活非常儉樸,每天的主食就是糌粑,偶爾炒個青菜,逢年過節也不肯添件新衣服,家里用的是幾十年前的老舊家具。
雖然對自己“精打細算”,但當別人有困難時,他卻十分“慷慨”:汶川、玉樹地震時,他積極向震區捐款;他用節省下來的錢購買學生用品,在兒童節給孩子們分發文具;照顧他的保姆犯了耳疾無錢醫治,寬卓太當即拿出3000元送給她治病。
長年住在古城西安,眼前的巨變讓寬卓太一直認為,一個地方的發展首先靠文化,而文化教育離不開學校。“寬卓太很久以來就有了把積蓄和撫恤金捐贈給學校的想法。他希望家鄉的孩子能認真學習,一代更比一代強。”作為第一個報道寬卓太老人先進事跡的新聞人,剛察縣新聞中心的拉毛措聲情并茂地講述了自己心中的這位老黨員。
泰然自若度人生,銖寸累積謝黨恩,化作春泥還故土,卓爾不群平凡人。這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從而立到病故50多年間,舍己為公、大公無私地幫助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對黨的事業至忠至勤,對名利卻至淡至簡,用最樸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和對故鄉的熱愛,這樣的事跡怎能不讓人動容?整個報告會,時而掌聲雷動,時而肅靜無聲,與會人員無一不感受到了內心的震撼、靈魂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