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有個私家藏書樓叫天一閣,創建人范欽后代中有房媳婦叫錢繡蕓,是嘉慶年間一個酷愛讀書的姑娘。幼時的她一心想要登上天一閣讀書,于是父母請時任寧波知府的姑父丘鐵卿做媒嫁到了范家。但她哪里想到,范家是嚴禁女人登藏書樓的。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之《風雨天一閣》中寫道:“錢繡蕓沒有看到天一閣的任何一本書,抑郁而終。”
讀書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在猶太人那里,書籍是備受尊崇的物件。猶太人之所以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很大程度上與其酷愛讀書相關。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猶太人每年的讀書平均數量為64本,而中國人則為4本。猶太人認為“書籍是甜蜜的”,他們在孩子稍稍懂事時,就把蜂蜜涂在《圣經》上讓孩子去吻,意在告訴孩子書是甜的。猶太人認為書籍是神圣的,他們認為書櫥只能放在床頭,若放在床尾,那是對書的極大不敬。猶太人規定“借書”是受法律保護的,鄰居向你借書而遭拒,你便會受到法律制裁。猶太人認為書是用來珍藏的,他們從不焚燒書籍,哪怕是一本攻擊猶太人的書。
人類為何對書籍如此垂青?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中國人怎么談讀書?宋真宗趙恒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黃庭堅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言語無味。”有人接續了王安石的詩句:“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智,智者因書而悅。”楊絳先生則這樣提醒年輕人:“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如此警句,多如繁星,燦若銀河。依此看來,書以及讀書之于人類,都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讀書有怎樣的好處,不讀書又有什么壞處呢?
不讀書,你就拿不下語文學習和語文考試;不讀書,你就很難敲開大學校門;不讀書,你就很可能在就業考試等考場上失利。請當心,即將到來的高考語文試題閱讀量恐怕要一萬字以上。
不讀書很難掙到錢。上世紀80年代,香港某商人在競標“葡萄酒”注冊商標時遭遇了法國人的重大挑戰,理由是他們已有千年葡萄酒釀造歷史。香港人則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瀚,公元687年生人,距今已1300多年。”憑借短短一首詩,他贏得了商機。
習近平總書記曾用“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鼓勵運動員;用“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表達愛民情深;用“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致敬G20峰會;用“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脫貧信念;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闡述他追逐中國夢的決心;用《詩經·大雅》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展望民族復興等等。他那么有“中國智慧”,那么有“中國方案”,那么有“中國力量”,支撐是什么?看看網上曬出的他的讀書單,你或許可以略懂一二。他曾把馬克思的《資本論》悉讀三遍,并撰寫讀書筆記18冊,當今世界,幾人能為?
之于人生,讀了書,你會知道什么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讀了書,你會知道梁啟超對中國少年“說”了哪些責任;讀了書,你會知道有一條路叫做魯迅筆下的希望之路;讀了書,你會知道毛澤東心中值得紀念的人應該富有白求恩精神;讀了《賦能》,你會知道什么是“深井理論”……如此等等告訴我們,開卷有益,任何一本書都有可能讓你擁有一顆堅固之心。
若把“為什么讀書”視作世界觀,那么“讀什么書”“怎么讀書”就應該是方法論吧。哲學界認為,先有世界觀,后有方法論;有怎樣的世界觀,就會有怎樣的方法論。如此看來,世界觀的問題一旦解決,方法論便迎刃而解。正如“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冰心先生說:“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如何做到“人有才情趣”?需要的元素固然很多,但“讀書”必不可或缺。
(作者單位:聊城市教育和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