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扶貧志 難以割舍駐村情
——記濮陽縣郎中鄉蘆里村第一書記王存勇
王存勇,男,1972年3月出生,2016年4月,被濮陽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選派到郎中鄉蘆里村任第一書記。蘆里村位于鄉政府西北10公里處,共有286戶,1360人,貧困戶92戶,427人,系濮陽縣扶貧重點村。駐村以來,他以群眾滿意為核心,從老百姓急需的小事辦起,真情、真意和真心幫扶,使蘆里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副市長、縣委書記張宏義同志在“濮陽縣脫貧攻堅工作簡報”第264期上批示:“很好,對文廣局駐蘆里村工作隊提出表揚”。2018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全市“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被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省委農辦、省扶貧辦表彰為河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2月,全村110戶群眾聯名為其贈送了長1.8米高1.2米的“人民公仆”木雕大匾。2019年6月,榮獲全市優秀共產黨員。2019年8月參加了由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扶貧辦組織的“濮陽市脫貧經驗宣講團”赴范縣、臺前縣、南樂縣、清豐縣巡回宣講。2019年11月1日,濮陽日報“濮陽縣脫貧攻堅專版”報道了其事跡。2020年1月,《農村農業農民》雜志以“全村群眾的‘人民公仆’”為題刊登了其事跡。其事跡入選《黃河兒女英雄贊》脫貧攻堅先進人物集錦。
蘆里村群眾送匾現場照片
“產業書記”,用“情”破解發展難題
“要致富,找支部”。要想帶領群眾致富必須建強基層支部堡壘,重點是有一個好的帶頭人。2018年5月,抓住農村“兩委”換屆機遇,王存勇想方設法讓在外闖蕩多年的濮陽市環宇微晶石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國亮回家參加村黨支部書記選舉。在鄭國亮的帶領下,如今蘆里村各項工作在全鄉都是名列前茅。為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10月組建成立了“濮陽縣宏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流轉土地200畝,籌資40萬元發展種植艾草。2019年除夕之夜,在萬家團聚的時刻,王存勇放棄與家人團聚,抓住春節鄉土人才回家的機會,與在外人員一起議發展、交朋友,積極爭取他們回家創業。像這樣的除夕之夜他已堅持了3年。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召群眾,用夸父追日的精神戰勝貧窮。在王存勇的執著感召下,在鄭州從事堅果加工30多年的鄭國勇回家創辦堅果加工產業園,注冊成立了濮陽美猴王食品有限公司和棕棕熊、潑猴小圣商標,目前一期已投入運營,安置貧困戶11戶,月增收入2000元。公司產品參加了河南省廣播電視臺舉辦的“電商+扶貧”第一書記產品展示活動啟動儀式。10月17日全國扶貧日,參加了縣扶貧辦組織的第一書記產品展示活動。為促進公司二期盡快擴建,2020年5月,王存勇又多方爭取資金350萬元、建設面積5000平方的扶貧生產車間正在建設中,為解決擴建過程中的資金建設困難,他拿出自己家中的房產證做為抵押,在濮陽縣農信社貸款95萬元,全部投入到公司擴建中。公司二期投產后可安置80多個就業崗位,蘆里村群眾致富奔小康充滿了希望。
“鐵人書記”,用“命”拼搏無悔人生
克服厭倦心里,無怨無悔投入,是做好扶貧工作的動力和源泉。2018年4月11日下午天空下著小雨,王存勇在村扶貧入戶時,不小心滑倒路邊,造成右側鎖骨骨折、腦震蕩,醫生要求立即住院手術,為迎接扶貧檢查,他強忍著骨折的疼痛,第二天下午才入院治療。當時正是濮陽縣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做完骨折手術僅5天,他瞞著家人未辦出院手續直接回到了村里,用帶子吊著一只傷殘胳膊投入到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2018年9月,王存勇右側耳朵一直耳鳴,聽力下降,到醫院檢查發現,由于半年前外傷,使腦神經受損傷,由于沒有及時發現治療,已經無法恢復,造成了“耳聾”的終生遺憾。2019年8月26日,王存勇又做了骨折內置鋼板取出手術,在全身麻醉、意識昏迷的狀態下,他還在自言自語安排著村里的扶貧工作,念念不忘的仍是村里的扶貧事業,感動了在場的醫護工作者。2019年10月31日,骨折工傷經濮陽市工傷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鑒定為九級傷殘。
“四不書記”,用“心”凝聚民心
“群眾的事無小事”,能否主動融入群眾,事關扶貧工作的成敗,入村以來,對自己提出“四個不”,即在村“不穿白襯衣,因為群眾會擔心弄臟你的衣服而和你保持距離;不戴墨鏡,因為群眾會覺得你對他們不尊重;在群眾家喝水不用自己的杯子,否則群眾會認為你嫌他們不干凈;群眾反映問題無論對錯不拒絕,否則會讓群眾感到心寒……”這些事雖小,但無形中拉近了王存勇與群眾的距離。
貧困戶鄭石軍家,三口人,三個“光棍漢”。大兒子患精神分裂癥時常發病,二兒子三十多歲沒人提親,妻子受不了現實的打擊,喝藥輕生,鄭石軍每天以“酒”為樂,昏昏度日。2016年5月第一次走進這個貧困家庭,滿屋的酒瓶散落在每個角落。看到這個“失落”的家庭,怎么脫貧?王存勇通過多次與鄭石軍談心交心,發現有種菜的技術,他自費拿出5000元錢,幫助種植了10畝大。但是,老天故意為難,2016年入冬突降了一場大雪,將1萬多斤大蔥凍在了地里,為解決大蔥的銷售難題,王存勇利用微信朋友圈轉發變賣,冒著嚴寒帶領鄭石軍進城賣蔥,先后到縣政府機關餐廳、公路局餐廳、石化路、昆吾二期、巴黎街等小區、路邊和飯店打著“第一書記”的牌子叫賣,在住宅小區,凡是買蔥的市民,義務把蔥背到樓上家中。從早上五點出村,一直賣到晚上七點多,雖然一天沒有顧上吃飯,滿身泥土,但一萬多斤大蔥銷售一空。鄭石軍感動的淚流滿面,發誓一定要擺脫貧困。蘆里村群眾自編的快板《王書記買蔥》成為群眾街頭巷尾每天傳唱的熱題。
“爸爸書記”,用“智”改變貧童命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入村的當天下午,王存勇來到村小學看到院內雜草縱生。在他的協調下,2016年7月投資35萬元對村小學維修重建,學生由入村時的9名發展到了92名。
劉志遠是王存勇在村中認的“干兒子”。劉志遠父親是聾啞人,母親重度精神病,從小在鄰居的接濟下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已經10歲了還沒有上學,整天大街上亂跑。如何改變這樣家庭的狀況,王存勇積極為孩子謀出路,針對孩子活潑好動的性格,2017年2月把孩子送到濮陽市雜技學校學習,同時又協調愛心組織每月資助300元,資金不足部分由他個人補充,孩子上學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孩子十分喜歡雜技這個專業,為孩子將來發展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門路。平時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經常去學校看望孩子,2017年3月28日又去學校看望劉志遠,孩子怯生生的對他說:“我爸爸啞巴,從小沒有叫過爸爸,我能叫你一聲爸爸嗎?”看到孩子天真的目光,王存勇與孩子相擁而泣,無法拒絕孩子的祈求,從此,他這個第一書記與蘆里村的最窮戶結成了“親戚”。《河南日報》以“當起‘愛心爸爸’ 牽手貧困學子”為題進行了報道,新華網河南頻道、鳳凰網、大河網等知名媒體都予以了轉載。
教育事關家庭的未來,為使貧困學生都能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存勇先后協調六一助學、益點愛、好人中國等社會愛心組織,對村中的8名貧困學生開展了一對一長期幫扶,動員社會力量齊心打贏脫貧攻堅戰。通過“抓教育”這件事關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工作隊威信大幅度提升,實現了“培養一個學生 改變一個家庭”。
天道酬勤,汗水澆開幸福花。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四年多的駐村扶貧,蘆里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先后爭取扶貧資金400多萬元,整修了大街,硬化了胡同,新建文化廣場,新修田間道路……,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一條條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戶門前,一盞盞的路燈照亮了鄉親們心田,寬闊的文化廣場上舞動著鄉親們幸福的身影。對群眾的感情投入越深、群眾的支持就越大、扶貧的效果就越顯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就越高”。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王存勇在第一書記這個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出色的完成了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得到了全村群眾的愛戴與擁護。用實際行動向人們詮釋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真諦,在全縣脫貧攻堅的大潮中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特有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