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縣民宿航拍 張旭攝
坐在棗花飄香的院里,聊起脫貧后的幸福生活,47歲的濮陽市臺前縣姜莊村村民王春香笑得合不攏嘴。她掰著手指頭給前來調研脫貧攻堅的中石油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算進賬:“民宿管家”年收入2萬多元、丈夫務工收入3萬多元、光伏發電每年分紅3千元、義務教育費用全免、醫療報銷90%以上......
步行10分鐘,就到了王春香的工作地:姜莊黃河古村落民宿。黃泥墻,竹籬笆,小菜地,石頭磨。密林深處隱藏的一棟棟夯土房,散發著黃河邊老祖屋的味道。
不僅僅發展民宿,對口支援濮陽市臺前縣、范縣脫貧攻堅13年來,一任接著一任干,中石油接力選派多批干部掛職,在民生、產業、消費、智力、醫療等多領域發力,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石油力量。
今年2月,臺前縣、范縣攜手“摘窮帽”,處于“黃河豆腐腰”的兩縣終于挺直了腰桿,邁向全面實現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扶貧村
育產業:發展鄉村游,村民變股東
姜莊村依偎黃河,東望群山,古村、古道、古樹、古渡口,與周圍的萬木蔥蘢、鳥語花香融為一體。這里遠離城市的喧鬧,充滿泥土的芬芳,藏身于靜謐安詳的私享空間,仿佛走進“桃花源”。
10處改造后的院落,有著獨特的名字,望椿園、桑梓園、槐花園、梧桐園、楊樹林......錯落分散在叢林里。每個院落都有庭院、廚房和餐廳,建筑既有古村落原有的古風韻味,又不乏鋼鐵、電器的精致野奢。
原來的姜莊十年九澇。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陸續由堤東老村遷至堤西,閑置夯土墻老民房百余處,只有幾戶留守老人居住,是當地保存相對完好的百年古村落。
2017年,臺前縣搶抓中石油對口幫扶的機遇,和中石油、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謀劃了姜莊黃河古村落民宿小鎮鄉村旅游扶貧項目。
8月24日、25日,戴厚良赴臺前縣、范縣專題調研扶貧工作,第一站就來到了臺前縣姜莊村,看到這里的鄉村環境更美了,道路更通暢了,百姓的生活更好了,民宿項目在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統籌結合方面有示范作用。
姜莊模式在幾十公里外的范縣韓徐莊村得到復制。這里地處黃河灘區連片特困地區,戴了多年“國家級深度貧困村”的帽子。但該村坐擁4萬畝荷塘資源優勢,村莊多水澤,夏季林間地頭燕雀啼鳴,白鷺飛躍。
明亮的民宿接待大廳
2017年,中石油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開展旅游經濟示范項目,3年間累計投入1500萬元,吸引政府配套資金1000萬元。村民變股東,當地貧困戶通過閑置房屋流轉、在合作社勞動取酬、配股分紅等方式脫貧致富。2018年年底,該村脫貧摘帽。
“民宿項目絕不是修個魚塘,搞搞采摘,壘個土炕的農家樂那么簡單。”中石油扶貧干部、范縣副縣長趙貴軍介紹,這個項目更多是民宿搭臺,經濟唱戲。
荷香潤范縣,旅游助脫貧。中石油通過發展精品民宿,吸引穩定客源,再根據游客需求,帶動農產品外銷。同時積極研發具有本地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創產品,開展農產品深加工,拓寬當地村民增收渠道。項目以合作社形式帶動155戶當地群眾,2019年平均每戶增收3500元。
為民生:修路建醫院,改進基礎設施
“公路修到家門口,大車小車隨便走,下雨不再蹅著泥窩走,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孫口鎮百姓每每提到這條“幸福路”,當地村民難掩對中石油的深情。
孫口鎮臺孫路滯洪遷安道路項目,既是臺前縣貫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又是臺前灘區11萬群眾遷安、抗洪的必經路段,曾經既是困難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又是救命路,黃河洪澇災害時更是灘區群眾轉移財產的咽喉道路。
按照黨中央扶貧“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中石油將S101道路列為重點扶貧項目。2015年9月,一條南起張書安村、北與S101相連的公路開始修建。一年后,這條貫穿夾河鄉南北的道路建成,不僅解決了群眾行路難,更打通了這8個村莊與外界通商的途徑,開啟了“致富之門”。
從談路色變到如今臨路而喜,附近的村民在臺孫路兩旁建立了蔬菜和養殖大棚,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當地村民更是把這條路譽為“石油路”“幸福路”。
臺前縣中醫院項目更是解決了該縣沒有中醫院的歷史。2008年,中石油投入資金930萬元,建設包括5000平方米門診樓、病房樓、配套輔助用房及必要醫療設施,為臺前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健康保障。
8月25日,在參觀了院區并與醫護人員交談后,戴厚良說,中醫藥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中石油將繼續推進相關工作,為支持臺前縣發展中醫醫療事業做出更多貢獻。
吃水要跑到十幾里外,曾經是范縣高碼頭鎮老百姓的痛苦回憶。范縣部分村莊地下水高氟、苦咸,長期飲用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10年開始,中石油投入上千萬元在范縣高碼頭、顏村鋪鄉后玉皇廟、陸集村臺六合錦苑社區、白衣閣鄉等多地打深水井、建設安全飲水工程,讓4萬人喝上了“安全水”。
接天蓮葉的范縣萬畝荷塘
增智力:開展“益師計劃”,提升教育水平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學校的味道是甜的。說起學校的辦學理念,范縣第三小學校長白秀娟思路清晰,她說這得益于參加中石油“益師計劃”到北京培訓半年后的啟發。學成歸來后,白秀娟也迅速從一名普通老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
扶貧還需扶智。“牽手”兩縣脫貧攻堅后,中石油先后開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培訓,培訓基層干部550多人次。同時與北京史家小學、實驗中學、171中學等名校合作,開展“益師計劃”,5年來在北京培訓教學教務人員87人次,通過送課下鄉、網絡教學培訓663人次。
2019年,中石油與北師大基金會合作,打造臺前縣將軍渡小學、范縣第三小學等特色學校,為學校配備專家導師、安排研修學習、針對性開展課題研究,指導學校創新教育、教學管理機制和辦學模式,促進品牌形象提升和推動區域教育水平提升。
發展教育是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也被賦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時代使命。
范縣陸集鄉中心小學舊址的教室是四面透風的危房,校園甚至連院墻都沒有。當年老校區只能容納200多名學生,共11名教師,不僅老師教不過來,學生也坐不下。
“以前經常三個年級的學生坐在同一個教室里,老師在講臺上一個年級一個年級輪著教。”該校數學老師邢麗霞自參加工作便在這所小學任職,對當年窘迫的教學環境記憶猶新,“最多時候能有70多個孩子擠在一個教室里。”
2008年,中國石油先后兩次投入資金340萬元,新建范縣陸集鄉中心小學教學辦公樓和后續配套工程,有效解決了周邊12個村兒童的“上學難”問題。
如今的陸集鄉中心小學,嶄新的4層教學樓配合硬化塑膠操場跑道,迅速成為周邊的標志性建筑,為孩子們幸福成長提供了可靠保障。
陸集鄉中心小學校長魯延喜介紹,目前該校設14個教學班,在職教師32人,并配有儀器室、實驗室、圖書室為一體的綜合教學樓,現有學生678名,最多可容納1200名學生就讀。
“鄉里有這么現代化的教育場所,既能保證孩子們快樂成長,我們當老師的也是干勁十足。”該校語文老師李杰斐5年前從成都畢業后選擇回鄉任教,學校為了讓引進的年輕教師沒有后顧之憂,特意在學校周邊提供了周轉房。
現代化的教學樓,安心樂教的教師,為貧困地區的村民帶來了新的希望。
民宿管家講述與鄭海霞合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