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在第九個“聯合國中小微企業日”當天,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發布2025年青島市民營和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成績單”。2025年1—5月數據顯示,青島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62.2%的投資、60%的稅收、70.8%的進出口和89%的城鎮新增就業。在經營主體中,民營企業占比達96%以上。
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青島市構建的系統性支持機制在強力支撐。4月23日,青島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成立市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專項小組,41個市直部門和10個區(市)政府協同發力。
作為全國首個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的副省級城市,青島市經過6年探索,已形成特色鮮明的“青島模式”。這一模式的成效,顯著體現在企業的蓬勃發展上。全市現已擁有19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家隱形獨角獸企業和17家獨角獸企業,形成了“‘專精特新’企業壯大、瞪羚獨角獸高跳快跑”的生態。
金融活水的精準澆灌,更是助力企業突破瓶頸、實現躍升的關鍵。在青島高新區的實驗室里,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研發團隊正為突破性進展欣喜不已——他們研發的動物疫病分子診斷試劑盒技術水平領跑行業。但當團隊準備擴大生產時,卻遭遇資金困境:作為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連傳統貸款的授信門檻都難以觸及。轉機出現在青島農商銀行的一次走訪中。青島農商銀行紅島支行客戶經理了解情況后,為其量身定制“高新貸2.0”方案,從平臺申請到成功獲批僅用72小時。如今,這家曾因“缺抵押”碰壁的企業,正帶著“青島智造”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展望下半年,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將重點抓好企業梯度培育、產業轉型升級、要素協調供給、營商環境優化四大任務。用足用好中小企業數字化城市試點政策,持續開展融鏈固鏈行動,推動“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通過聚力培優育強、提質增效、營造環境、統籌保障等四大方面28項重點任務攻堅突破,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高質量項目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