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聞網邯鄲訊(記者趙正杰 劉昆 李磊 耿昕)滏陽河告別磁縣縣城,沿京港澳高速公路一路向北,便到了古鎮馬頭。
馬頭鎮隸屬冀南新區,曾名琉璃鎮。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磁州知府張夢輔令民眾在當地拓寬滏陽河道。從此,滏陽河漕運業日益興盛,馬頭也成為滏陽河上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彭城的瓷器、武安和峰峰的煤炭等均由此轉運到天津,繼而遠銷全國。“馬頭”地名正是由“碼頭”演變而來。
9月11日,秋雨瀟瀟,普濟橋頭,指點著河水和兩岸村莊,當地老人為記者介紹了當年漕運盛況。普濟橋于明崇禎年間由當地漕運富商修建,通身為青石砌成,長30米,寬7米,是當年連通馬頭水陸交通的十字樞紐。雖經近400年的風雨洗禮,依然雄姿不減。在現代運輸業發展起來的幾百年歲月里,普濟橋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橋下貨船頻發,不舍晝夜……遙想當年場景,記者不禁感慨萬千。
古鎮馬頭因漕運而興,外來人口居多,加之人多地少,所以經商歷史源遠流長。對此,馬頭鎮橋東村黨支部書記趙永剛有著切身體會。“解放前,俺爺爺那輩從山西一路逃荒而來,看到這里貨運繁榮、人口稠密,就在緊挨著古碼頭的橋東村扎下根,以紡花、蒸饃為生,以商養家的意識也一代代傳承下來。”趙永剛說,在橋東村,幾乎家家都有買賣。
橋東村上鄰的糧食村情況也是如此。糧食村村民張有堂介紹,糧食村村名就因糧食集散而來,村民多是當年碼頭工人的后代,現在400余戶村民中,開門市、開大車、開出租車的占很大比例。據了解,張有堂還有個身份——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手藝傳承人,從他爺輩開始,家里有了做河燈的手藝。他介紹,明清兩代,馬頭漕運發達,每家每戶都有人跟著船隊討生活,有撐船的,有拉纖的,一路歷經千辛萬苦把貨船送到天津衛。因此當地便有了正月十五放河燈的習俗,既是祈求風調雨順,更是祝愿隨船的親人一路平安。
1958年,由于興建東武仕水庫和工業用水調度,馬頭漕運徹底停航,但馬頭商貿并未因此止步,改革開放后更是蓬勃發展。目前,全鎮4萬多人中,經商的就有8500多人,商貿業輻射面積可達周邊幾百平方公里。
“馬頭鎮商貿業的發達,除了傳統因素,區位優勢也功不可沒。”馬頭鎮人大副主席胡云峰介紹說,馬頭鎮區位得天獨厚,京廣高鐵、邯濟、邯長、邯黃鐵路交匯,中原第二大鐵路編組站、邯鄲國際集裝箱中轉站、邯鄲國際陸港坐落在此,京港澳、邯大、青蘭高速、106、107和309國道雙十字交叉,距離正在擴建的年吞吐能力將達百萬人次的邯鄲機場僅7公里,是四省交界區唯一鐵路交叉、高速交匯、機場通航的地區。
漕運盛況雖早已不再,商業文化卻歷久彌新。馬頭鎮及冀南新區正厲兵秣馬,依托歷史文化、區位優勢、工商業基礎等優勢,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再創經濟發展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