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題:“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奮斗!”——鄭望春代表帶來的鄉村故事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
“生于春天,在希望的春天。”
6日,驚蟄。四川代表團分組審議現場,來自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的鄭望春代表,說起了自己名字的由來。
35歲的鄭望春代表第一次來到首都,從機場到駐地,他眼睛都不敢眨,林立的高樓、疾馳的汽車、寬闊的馬路……“自豪、振奮。”
3月4日,鄭望春代表在駐地賓館閱讀材料。新華社記者 任沁沁 攝
不過,這位新當選代表嘴上念叨的,還是2000公里外的鄉親們。他點開手機里的照片,給大家介紹起村里的變化。“我和鄉親們都對未來更有信心了!”話音剛落,掌聲四起。
懸崖古路,天梯彝寨。海拔1400米的古路村,云蒸霧繞。“2018年索道開通后,原本3個小時的山路變成只需3分鐘。”
壁立千仞的絕壁幽谷,結束了與世隔絕的歷史。
“核桃、花椒、脆紅李、坨坨肉、桿桿酒都可以運下山了,4G網絡也通了,外地游客紛紛來打卡。”說起這些,鄭望春眼神里滿是春天。
這是2月14日拍攝的鄭望春,其背后就是古路村村民出行所乘坐的懸崖索道纜車。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3年前從上一任村黨支部書記手中接過棒,光榮之余,他也深感擔子不輕。來北京前,鄭望春走村串戶、調研思考,還專門召集村民代表、黨員、村干部們開了一場意見征求會,聽聽大家的心聲。
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總結下來,一是“感謝總書記、感謝黨,讓大家伙過上了好日子”,務必把村里的好消息帶到北京;二是“脫了貧,致了富,下一步怎么快馬加鞭,走得更遠”,請他多提好建議。
在代表團的分組會上,他一股腦兒把這些建議都講了出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產業發展;激發群眾內心動力,共謀共同富裕之路;健全基層黨組織建設,吸引更多“田秀才、土專家”助力發展,走好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路……
“在鄉村振興的事業上,農民是最有發言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回去后我們一定盡快安排前往調研。”多年關注鄉村振興并提出建議的成都市政協副主席里贊代表也有同感。
2月14日,在四川省漢源縣永利彝族鄉古路村,鄭望春通過電話與外地游客溝通來村里游覽、住宿的事宜。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也歡迎大家來我們村看看!雖然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但我們已經開始布局農旅融合發展之路。”在審議現場,涼山州布拖縣拉果鄉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代表向大家發出了邀請。
天遠地偏的鄉村,也開始走向振興。這條通往未來的路,要走得更穩更實更寬,需要全國千千萬萬個鄉村一道蹚。
“在希望的春天,一起奮斗!”鄭望春和吉列子日相視而笑。
春光正好,北京的玉蘭含苞待放,彝寨的梨花也將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