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16日電 題:多元化機制顯效 A股退市漸趨常態化
新華社記者潘清
10月16日,雛鷹退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摘牌的同時,創下中國股市重大違法退市首例的*ST長生進入退市整理期。
多元化機制顯效,令A股市場在2019年迎來退市“大年”,“新陳代謝”漸趨常態化。面對有利于市場整體質量提升的優勝劣汰,投資者需保持理性,切忌“火中取栗”。
年內多家公司離場 多元指標體系助推退市常態化
10月16日,結束了30個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后,曾經風光一時的“生豬養殖第一股”雛鷹退從深交所摘牌,成為第二只因觸及“1元退市”標準而離場的個股。
同一天,因下屬子公司狂犬疫苗記錄造假而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標準的*ST長生,正式進入為期30天的退市整理期。
2019年以來,滬深兩市已有多家公司離場。除*ST上普主動退市、小天鵝等因并購重組退市外,*ST海潤、*ST華澤、*ST眾和因觸及財務類指標而被強制退市。已經或即將進入退市整理期的*ST華信、*ST印紀、*ST大控,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低于股票面值”,相繼步入“1元退市”行列。
這使得2019年成為A股退市“大年”。
“‘1元退市’體現了投資者‘用腳投票’的市場化選擇,是A股邁向成熟市場的重要標志之一。”產融浙鑫財富首席經濟學家周榮華評價認為,重大違法及財務類、交易類等多元化指標體系的逐步顯效,正通過推動退市法治化、市場化、常態化,助力A股重塑“新陳代謝”機制。
退市股屢現“末日狂歡” “起死回生”難以復制
10月15日,雛鷹退迎來在A股市場的告別演出。當日其股價盤中數度翻紅,全天成交達到1676萬元。退市整理期的30個交易日內,雛鷹退有11個交易日成交金額超千萬元,最高時超過6000萬元。
事實上,發生在退市股身上的此類“末日狂歡”并不鮮見。7月8日退市海潤、眾和退、華澤退同時迎來最后交易日。眾和退盤中最高漲幅一度達到9.23%,華澤退盤中也大漲5%。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退市股摘牌進入倒計時仍被炒作,背后是部分游資對其重新上市的瘋狂“押注”。
在A股歷史上,的確有退市后重新上市的先例。2014年6月,長航油運因連續四年虧損從上交所退市,同年8月在股轉系統掛牌轉讓。2018年11月,恢復持續盈利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的長航油運獲準重回上交所。
長航油運的故事讓部分游資對退市股趨之若鶩。不過在業界看來,這一案例有其特殊性。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作為航運業龍頭,長航油運在航運周期向下時出現虧損,一旦航運周期向上,公司盈利就會釋放。加上剝離虧損業務,長航油運得以回歸市場。
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層嚴把重新上市關的背景下,類似的“起死回生”很難復制。若抱有“賭徒心態”,則難免以失敗收場。
市場仍在持續“出清” 投資者切忌“火中取栗”
今年9月,證監會提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12個方面重點任務。在“大力推動上市公司提高質量”方面,“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促進上市公司優勝劣汰”成為重要工作之一。
而在“加強投資者保護”方面,“推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證券集體訴訟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罰沒款優先用于投資者救濟的制度機制”,意味著投資者維權難題也在逐步求解之中。
上海尊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仇彥英表示,用“1元退市”等市場化退市指標將一些業績長期虧損或財務狀況嚴重不良的上市公司逐出市場,可有效避免“劣幣驅逐良幣”。這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整體質量,同時也是對投資者利益的更好保護。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來,*ST保千、*ST毅達、金亞科技、*ST凱迪、*ST皇臺、千山藥機、樂視網、*ST德奧、*ST龍力等多只股票分別被滬深交易所暫停上市,其退市也可能已“在路上”。
市場持續“出清”,退市公司黯然離場的場景還將反復上演。而伴隨制度的不斷完善優化,未來A股有望進一步對標成熟市場,退市周期更短、效率更高。
業界專家提醒,面對市場的優勝劣汰,投資者需練好功夫、避免“踩雷”。對于退市股,投資者則應保持理性、遠離炒作,切忌“火中取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