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11月10日電(記者張璇、王俊祿)“雙11”,今年11歲。從“光棍節”的代名詞,逐漸演變為全球制造商和電商深度參與的消費者狂歡日,“雙11”茁壯成長,展現出中國消費市場和經濟的潛力和活力。
——數字之變:銷售額從0.5億元猛增至去年的2135億元。
2009年的“雙11”,銷售額是5200萬元,27個品牌參與活動。
2018年天貓“雙11”的最終成交額鎖定在2135億元,物流訂單突破10億,18萬個品牌參與,200多個品牌成交額過億元。
2019年“雙11”將至,電商平臺天貓披露,全球超過20萬個品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2000個進口品牌將深度參與。
——市場之變:從“買全國”到“買全球”。
從剛開始的“買得到”,到“買得好”“邊買邊玩”,再到現在的“跨境購”“智能化體驗式購物”,電商購物的不斷升級,也是中國消費升級的一個縮影。
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智利車厘子、泰國榴蓮、越南火龍果……正在深入三至五線城市和縣域地區。據天貓國際數據顯示,縣域地區跨境電商的滲透率從2014年的1%,增長到2018年的7%。
——模式之變:線上線下從“沖擊”到“共振”。
2015年前后,一些實體店關門,電商“沖擊論”甚囂塵上。經過多年的合作與發展,如今,線上和線下深度融合,變成了“一家親”。
新零售時代,互聯網電商巨頭紛紛開始線下布局,收購大型商超、加盟社區小店等。與此同時,不少實體零售積極擁抱線上,商品價格統一、玩法統一、互動形式統一,惠及線上線下消費者。
——效率之變:快遞從“下周見”到“今日達”。
多年前,“雙11”被吐槽最多的就是“我的快遞怎么還沒到”,如今,這樣抱怨的聲音越來越少,快遞運送不斷加速度。而這背后,是快遞業的智慧轉型。
業內人士分析,數智化的電子面單也助推快遞行業進入自動化、智能化的爆發期,快遞自動化顯著提升了物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