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不上市,就可能稱霸世界!”
到納斯達克敲鐘,是很多企業家夢寐以求的目標,他們將上市視為企業成功的標志,甚至看作是最終目的。然而,任正非卻是一個異類——華為這艘在商業世界里一往無前的巨輪竟然始終與資本陌路。
有這樣一個傳聞: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幾年前曾經帶領著自己的得力部下訪問華為總部,希望能與任正非見一面。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任正非從始至終也沒有出現。斯蒂芬·羅奇非常驚訝:自己帶的團隊管理著超過3萬億美元的資本,無數企業家趨之若鶩,而任正非竟然視而不見,甚至避之唯恐不及!
對資本說“不”的華為在排隊上市的公司中顯得如此特立獨行,但華為的成長速度卻令無數上市公司汗顏。2006年,華為全年銷售收入為656億元人民幣(折合84.5億美元),剛剛進入歐洲、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2015年,華為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折合608億美元),凈利潤369億元人民幣(折合57億美元)。其銷售收入比十年前翻了足足六番,在A股上市公司中有幾家公司能創造出如此傲人的業績?
如此迅猛的成長速度,足以讓華為高管放出豪言“一千年也不上市”。當然,向來低調的任正非對這一數字做出了更正,他說:“五六十年內也許不會吧。”
華為為什么堅持不上市?
2014年,任正非對記者說過這樣的話:“資本市場都是貪婪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上市成就了華為的成功。……我們都聽過傳統經濟學中的大量理論,這些理論都宣稱股東具備長遠視野,他們不會追求短期利益,并且會在未來做出十分合理、有據可循的投資。但事實上,股東總是很貪婪,他們希望盡可能快地榨干一家公司的每一滴利潤,而擁有這家公司的人則不會那么貪婪。我們之所以能超越同業競爭對手,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上市。”
2016年5月9日任正非極其罕見地接受了新華社的采訪,在被問及華為不上市的原因時,任正非說:“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斗。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以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
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一次俱樂部午餐會上,任正非也曾就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當時參加這次俱樂部午餐會的有十多位美國商界大佬,其中包括AIG(美國國際集團)前董事長格林伯格、美國私募基金AEA公司董事長文森特·梅等。席間當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時,任正非答道:“科技企業是靠人才推動的,公司過早上市,就會有一批人變成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他們的工作激情就會衰退,這對華為不是好事,對員工本人也不見得是好事,華為會因此而增長緩慢,甚至隊伍渙散;員工年紀輕輕太有錢了,會變得懶惰,對他們個人的成長也不會有利。”
“高層要有使命感,中層要有危機感,基層要有饑餓感”,這是華為一直以來大力倡導的企業文化。在任正非看來,華為的高層干部薪水相對要高,每年分紅也要多一些,財富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個符號,但在華為這批人是少數,他們不能以物質利益為驅動力,而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使命感,這是一群已經完成了物質的“原始積累”的精英團隊,推動他們每天不懈奮斗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源自本能的對事業的熱愛和激情,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但那些從基層一路打拼出來的中層干部卻與他們完全不同,多年來他們一直保持奮斗本色,也往往能夠得到破格提升。激勵他們不斷向前的動力是危機感,居安思危,方能砥礪前行。
但對絕大多數員工來說,對獎金的渴望、對股票的渴望、對晉級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等,才是激勵他們努力工作、不斷奮斗的最原始動機,華為團隊中每個個體的“狼性”精神也正來源于此,他們是華為的最核心力量。
為了吸引、留住和鞏固核心力量,華為在艱苦創業的早期,就在員工內部推行“工者有其股”,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并不值錢的華為股票,現在已經成為員工最看重的資產之一。如果華為上市,百萬、千萬乃至億萬富翁將不勝枚舉。
而這更是任正非最擔憂的事情:“我們曾經是靠艱苦奮斗、技術創新而生存下來的公司,其實技術創新就沒有止境?摩爾定律就永遠正確?靠一招鮮就能吃遍天?我認為當有線、無線的寬帶接入,達到一定的帶寬,并覆蓋到一定程度后,網絡技術創新這套馬車,就會慢下來。這個時候,有很大的市場覆蓋,有優良的管理,能夠提供低成本、優質服務的公司才能生存下來。華為就是要趕在死亡之前,達到這樣的規模水平,并在這十年中,努力變革自己,謙遜地向西方公司學習管理,提高效率,并制定優異的人力資源機制,促使員工不斷地奮斗,才可能活下來……”
任正非道出了全球IT行業最殘酷的定律:與其他任何產業相比較,這一行業過去與未來所展示的是一場死亡競賽,大家都在拼命地追趕,但贏者一定是死得最晚的那一個。怎樣才能避免早死?唯有奮斗。怎樣才能激發奮斗者?要靠合理、優異的人力資源機制。任正非有句口頭禪是“小富快跑,暴富跌倒”。他認為不管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很多同行業公司,上市前生氣勃勃,上市后不到兩年,公司就開始動蕩,“暴富”起來的個人要不變得不求進取,要不被競爭對手挖角,更嚴重的是賣掉股票后,從公司挖一批人才,自立山頭,成為公司的競爭者,甚至成為可怕的敵對者。
到那時,華為歷經多年積累形成的企業文化很有可能灰飛煙滅,沒有了“魂”的華為,在競爭愈發白熱化的市場中是否會被淘汰?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
任正非不希望華為在短暫輝煌之后走進歷史的墳墓,他的目標是做一家百年企業。當他拒絕資本市場拋來的橄欖枝時,或許已經為華為奠定了“稱霸世界”的基石。他從不后悔,勇敢者、勝利者不斷丟掉的,只是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