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過年這么早 春節前會有降準窗口嗎?1月貨幣政策大有看頭
16日上午,央行小幅超額續作“麻辣粉”,在市場預期之中。
一位券商首席經濟學家在朋友圈曬出點評:“貨幣政策:平靜的12月,精彩的1月!”簡單的一句話,預測了跨年節點之時的貨幣政策走向。
元旦、春節集中在1月,再疊加信貸投放高峰、地方債發行等多重因素,市場對流動性的渴望漸強,降準窗口悄然打開。
超額續作“麻辣粉”
量微升價不變
今天上午, 央行開展3000億元1年期MLF操作,操作利率維持3.25%不變。當日有2860億元1年期MLF到期、無逆回購到期,實現140億元流動性凈投放。
小編梳理,10月份以來,央行已經開展5次MLF操作,累計投放5230億元中長期流動性,替代逆回購成為流動性投放的主要渠道,收短放長特征顯著。
本次小幅超額續作,在市場的預期之內。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今日央行超量續作主要是確保金融體系跨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
鑒于今年跨年資金面狀況好于去年,超額續作量并不大。
光大證券固收團隊舉例稱,今年12月13日3個月至1年期各期限的CD收益率均低于2018年的12月13日。此外,當前1年期 AA+級CD的收益率為3.25%,甚至遠低于今年6月的水平。
“因此,目前尚未到降準的時間窗口,這同時也是今日MLF超額續作量并不大的一個原因。”該團隊指出。
從利率方面觀察,本月兩次MLF均維持3.25%利率不變,多少有些低于部分投資者的預期。
溫彬認為,1年期MLF利率保持3.25%不變,一方面是因為美聯儲暫停降息,另一方面是當前我國仍面臨結構性的通脹壓力,政策利率穩定有助于穩定通脹預期。
光大證券固收團隊也認為,當前采用“量升價平”的方式進行操作是最適宜的。
該團隊指出,在跨年過程中,市場對于回購融資的需求會季節性地加大。回購融資需求擴大的背后是結構性資金短缺的加劇,此時資金可得性遠比資金成本重要。小幅降低MLF利率并無助于解決上述問題,而增量續作MLF可以從供需兩方面改善金融體系的跨年資金狀況:一方面,增加了融出機構的資金供給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融入機構在獲得MLF資金后,其回購融資需求會相應降低。
1月或迎降準窗口
對于今天的公開市場操作,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在朋友圈如此點評——“平靜的12月,精彩的1月!”
顏色對小編解釋,今日央行的操作在意料之中,真正激動人心的貨幣政策操作則可能要到明年1月份。
“1月24日就是除夕了,跨節的時點對流動性需求較大。同時,基于早投放早受益,1月是銀行信貸發放的高峰期,對于流動性需求也較大。另外,預計1月份會發一批專項債,同時也是繳稅高峰期,也需要流動性支持。”
顏色預計1月份貨幣政策看點多多:降準+新作“麻辣粉”+利率維持不變。
多位市場人士持類似看法。
光大固收團隊認為,明年1月初降準的概率較大。
一方面,2020年春節出現在1月25日,春節前銀行體系現金投放的規模會超過往常,降準可以對沖該因素形成流動性缺口。
另一方面,1月初即將有大量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也需要中長期流動性的注入。事實上,在2015年以及2019年初地方政府債券大量發行之前,央行即通過降準的方式向銀行體系提供低成本、穩定的負債,預計2020年大概率仍會是這樣。
央行13日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提到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
溫彬表示,預計明年有繼續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和政策利率的空間和必要,通過LPR繼續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增長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中信證券固收團隊也認為,后續存在量價配合的寬松空間,看好元旦前后重啟逆回購和降準操作,以及明年繼續降息的空間。
“展望后市,過完元旦就是春節,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安排要馬不停蹄,12月底將重啟逆回購‘擺渡’元旦期間流動性安排,并可能通過降準來保障雙節期間流動性環境的合理充裕。” 中信證券固收團隊預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