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題:聽大咖支招怎樣拓寬百姓投資渠道
新華社記者許晟
歲末年關,許多人即將拿到年終獎,怎么買理財、怎么投資?在業界,怎樣讓老百姓有更多的可投資渠道,漸漸成為熱門話題。
過去這些年,百姓的投資機會有限。手里有閑錢的要么存銀行、要么買房產。但房子本就是用來住的,不是嚴格意義的投資品;銀行存款利率低,一般在3%左右,和通貨膨脹率差不多,存銀行保值的意義比投資意義大。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認為,隨著人口慢慢老齡化,勞動性收入會下降,百姓對財產性收入的需求將越來越高。
怎樣暢通百姓投資渠道,增加財產性收入?業界認為需要多管齊下。
黃益平認為,要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實行市場化的風險定價,讓市場機制更多發揮作用;要創新,包括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創新、監管創新等,監管要在創新和穩定之間求得平衡。
在各種可拓寬的投資渠道中,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被業界認為是非常有效的一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張承惠認為,要通過多方面制度創新和監管改革,讓多層次資本市場真正發展起來。
浙商銀行青島分行行長黃千文日前在第三屆金家嶺財富管理論壇上表示,要關注科技創新,特別要關注可能產生顛覆性影響的金融科技創新,從金融供給側方面改革,以滿足百姓投資需求。
創新好產品固然重要,但再好的產品也需要投資者敢買才行。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資深專家劉鍵認為,在財富管理、居民投資方面,還要保護投資者權益,提升投資能力,讓百姓知道投哪方面、怎么投、風險偏好怎樣選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