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銀行同業存款的高息誘惑,誰能想到三家股份制銀行,竟然被13人組團聯合銀行“內鬼”設局套路,將30億現金稀里糊涂地轉賬出去。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日前,裁判文書網公布的幾則刑事判決書,將一起涉案金額高達30億元的詐騙案件細節徹底曝光。其中魏某、陳某作為幕后操盤手組織13人詐騙團伙,通過層層嵌套關系,聯合“內鬼”、偽造假合同和“蘿卜章”,并設下精心騙局套取銀行協議存款。
短短3個月,招商銀行、廣發銀行、中信銀行三家銀行的地方分行先后“中招”,13人團伙很快騙取30億協議存款,5億落袋為安,20億被銀行追回。
布局看似巧妙,實則套路不深,這伙人正是借助同業賺錢的模式,空手套白狼,將幾大銀行耍得團團轉,上演了一把現實版的“驚天魔盜團”。
神秘人幕后操盤
招行20億存款險被騙
事情的起源從一通電話開始說起。
2015年9月21日,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員工周某1接到電話,來電者自稱是中國銀行分行員工朱某,并謊稱“該行有意接受一筆協議存款業務,期限1年,金額20億元,年利率高達4.2%。”
周某1在核實完朱某銀行員工身份后,信以為真,很快走入流程,并將第三方通道公司民生通惠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民生通惠”)員工周某2的聯系方式告訴這位“朱某”,隨后“朱某”順利拿到了這家通道公司民生通惠的開戶和印章等資料。
據悉,因協議存款業務中實際存款的銀行均不以本行身份開設賬戶,而是以其他公司名義開設賬戶進行存款,而開設賬戶的公司就被稱之為通道公司。
讓周某1萬萬沒想到的是,身份并不可疑的“朱某”實際上是詐騙團伙成員胡某晶冒名頂替的,而“朱某”的身份信息則是中行荊州分行另一名員工劉某主動透露給詐騙團伙的。
隨后,胡某晶將所得通道公司的基礎資料通過中間人多次遞交后傳給神秘人魏某,魏某快速偽造了民生通惠的開戶資料和印章。幾天后,魏某及胡某指使同伙冒充民生通惠員工,使用偽造資料到中行開立賬戶,并由魏某實際控制。
2015年10月10日,招商上海分行、民生通惠的兩位員工來中行,詐騙團伙另外兩名成員聯合“內鬼”劉某共同演戲,冒充銀行員工與招行上海分行簽訂所謂20億協議存款協議,并加蓋仿造的印章。
三天后,招商銀行上海分行將20億元匯入民生通惠在中行荊州的假賬戶,劉某則將偽造的20億元存款證實書交給招行上海分行員工。
幸運的是,由于詐騙團伙提前取錢,讓中行荊州分行人察覺異常,出于拉存款報業績的心態,和招行上海分行聯系,隨后兩家銀行才發現踩入了驚天騙局:所謂協議存款業務系虛假業務,經過協商,中行荊州分行將20億元返還給招商銀行。
設局套路另兩家銀行
廣發5億資金被騙走
不過,事情并沒有因為招行的成功追款而結束。
魏某、胡某晶發現這種借助同業存款協議的套路居然能夠騙過大行的員工,雖然20億元沒有騙到口袋之中,但是這批有著13名成員的詐騙團伙開始將目標瞄向了另外兩家股份制銀行。
于是,依葫蘆畫瓢,這伙人用類似的作案先后詐騙了廣發銀行福州分行、中信銀行濟南分行。其中廣發銀行福州分行5個億資金由魏某聯系的陳某作為幕后操盤手進行設局詐騙。
2015年11月10日,胡某晶再度冒充農業銀行荊州分行員工,聯系上廣發銀行福州分行員工吳某,并將“協議存款業務”誘惑放了出來。
吳某并未懷疑其真實性,得到上級批準后,便將通道公司生命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員工蘇某聯系方式交給胡某,隨后胡某順利拿到通道公司基礎資料并通過層層嵌套關系傳給陳某,陳某偽造資料和印章,并成功在農行荊州分行開設假賬戶。
在簽署虛假的農業銀行荊州分行與生命保險公司之間的協議存款合同后,廣發銀行福州分行的5億元資金便匯入了由陳某實際控制的假賬戶之中。
最終這5億錢財到手并被瓜分干凈。部分資金被分賬后,其他則轉向由陳某控制的公司賬戶,并購買了土地、基金。
不過,中信銀行濟南分行的5億資金最后沒有詐騙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詐騙中信銀行濟南分行時,這批人并沒有成功借道銀行營業部作為門面,因為協議簽署地點,引起了中信銀行工作人員的疑心,便臨時取消簽署協議,因此詐騙中信銀行濟南分行5億的犯罪也未能成功。
詐騙團伙分工明確
銀行員工“內外勾結”
從裁判文書公布的判決書來看,這三起涉足金額高達30億的詐騙案件,實則套路相似,但作案手法卻異常復雜,其中關系層層嵌套,讓人難辨真假。
根據判決書披露的細節顯示,詐騙團伙要先找虛假的資金需求方,通過先獲取資方銀行信息,然后假冒銀行員工聯系資方銀行,偽造一系列協議存款合同及銀行印章,通過多人配合,借用銀行辦公室,和資方銀行及通道公司簽署協議,從而實施詐騙。
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批人的分工十分明確。以成功運作的詐騙廣發銀行福州分行一案為例,主要分成6個層級:
第一級是陳某,按魏某喜的指令操作,具體操盤、偽造假材料。
第二級是殷某,按照上級陳某指令操作。
第三級是楊某,負責準備銀行相關資料、文件、刻章、提供銀行工作人員身份給我與托管行對接、銀行開戶、簽訂存款協議、轉款、索要居間好處費。
第四級是胡某晶,利用資金去做協議存款后,冒充銀行從業人員尋找需要大額資金的銀行。
第五級是任某,負責資金來源,托管行名稱、托管行管理人員姓名、職位、聯系方式、協議存款票面利息等信息,與托管行對接、過風控、簽訂存款協議等。
第六級是李某、劉某他們是銀行工作人員,作為內應配合上一級、提供銀行資料、冒充銀行行長簽訂協議、開設銀行賬戶、索要居間好處費。
在案件供述中,胡某晶表示,“每個層級的上級都是下級的資金方,同時每個人又都是中間介紹人,每一級介紹人都要從中收取好處費。”
從分賬情況看也能看到這伙人的分工明確。騙取5億元資金后,按照層級,陳某直接吞下3725萬元,魏某喜分得1690萬元,楊某偉分得1250萬元,任某分得750萬元,胡某晶分得900萬元,殷某分得750萬元,其他人瓜分剩余錢財。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詐騙過程中,所有人身份都是假的,唯有兩個人是真的,那就是作為銀行工作人員的李某、劉某。
正是因為這兩人扮演了“內鬼”角色,才為詐騙團伙提供銀行開戶細節流程及內部員工資料、冒充銀行行長簽協議、提供銀行辦公室做演出場地、違規開設賬戶、索要居間好處費。如此一來,“中招”銀行一步步踩入了詐騙團伙精心設計的騙局之中。
深諳銀行同業模式
高額存款誘惑踩上陷阱
復盤來看,這三起詐騙案件,雖然精心設局、安排巧妙,但其中的業務模式并不復雜,那就是銀行同業存款協議。
三家銀行被先后套路,主要在于這伙人深諳銀行同業的業務模式,并利用銀行工作人員拉存款求業績的心理,而讓銀行對這些巨額存款協議的真實性缺少反復審核的流程。
以招行上海分行為例,該行員工接到胡某晶電話后,聽聞年利率高達4.2%就很快中招,主要還是巨額存款的高息誘惑,讓該名員工忽視了審核真實性而很快報上流程。
據熟悉銀行同業模式的相關人士分析,目前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報價基本以3.1%利率為主,4.2%利率比市場平均報價高出1.1%的差價,20億的存款意味著能賺多2200萬。
根據判決書披露的信息顯示,早在2012年,僅有初中文化的魏某喜認識了“資金掮客”孫某。隨后認識了該團伙的其他人,這批人中不乏有做融資、熟悉銀行同業模式的中間人。而這批“資金掮客”往往通過介紹資金上下游的途徑將企業和銀行通道打通,并賺取傭金,同時也能避開銀行諸多風控手段。
根據魏某喜的供述,他們幾個人認識后,通過共謀商議以協議存款義務,將存款銀行的資金騙入魏某喜、陳某等人控制的賬戶,然后轉走交由他人非法占用,這批“資金掮客”均以好處費名義獲得傭金報酬。
最終,銀行發現端倪并報案,2016年后,這個13人詐騙團伙被逐個監視居住、逮捕。2018年12月,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魏某喜、陳某瑞、李某、胡某晶、殷某華等13人進行宣判。其余犯罪嫌疑人另案判決。
荊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上述人員,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受害銀行資金,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均構成詐騙罪。判處魏某喜、陳某瑞、李某、胡某晶4人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宣判后,多人不服判決提出上訴,但湖北省高院認為此案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量刑適當,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起驚天詐騙案件曝光后,引來行業震驚。一方面,內鬼通過假合同和蘿卜章,并利用職務之便開設假賬戶、出借銀行辦公室來幫助犯罪分子完成騙局,其中環節滴水不漏難以令人察覺。
另一方面,銀行通過協議存款業務走正常流程,卻踩上陷阱,看似風控正常實則存在巨大問題,若不幸中招,銀行將面臨填補巨額窟窿的問題,除了內鬼之外,銀行體系問責難度較大。
更有網友感嘆:“原來銀行也是弱勢群體,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