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語言“木蘭”的“換皮事件”近日引發高度關注。1月19日,中科院計算所在官網上就此事發表聲明稱:“當事人劉雷號稱‘完全自主研發’行為存在欺瞞與虛假陳述的科研不端問題,已停職檢查。”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科院計算所內部了解到的一種說法是,“木蘭換皮”事件的起因是“編譯組的員工開了公司,為了公司利益夸大了研究成果,所里都不知情”,計算所領導為此“震怒”。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科院那么大,好多員工都開了自己的公司,原本開個公司也不算什么,但是現在不僅虛假宣傳,還牽連到所里,性質就不同了。”
“木蘭”是誰的產品?
近日網上出現質疑我國自主研發的國產自主知識產權編程語言“木蘭”的消息。據中科院計算所副研究員、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編譯組負責人劉雷介紹,“木蘭”是一款定位于面向智能物聯應用、采用最新編程語言設計理念和編譯技術的程序設計語言,開發團隊致力于將其打造為“智能物聯時代的 C 語言”。
針對“木蘭”語言究竟是科研團隊的研究還是企業產品,盡管產品發布會稱“木蘭”編程語言體系由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編譯技術團隊主導研發,但現在從計算所的聲明來看,這更像是當事人劉雷創辦的企業的產品。
不過,根據“中科智芯”的公司網站的介紹,該公司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孵化企業,依靠中科院計算所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而成立,“木蘭”編程語言是該公司的重點產品。但在中科院及旗下重點實驗室官網上有關“木蘭”關鍵詞的檢索結果均為 0。
在產品受到質疑后,劉雷已經改口。1月18日,劉雷通過媒體致歉,承認其在采訪中存在夸大成分。劉雷表示自己犯了兩個錯誤:“‘木蘭’編程語言主要是用于中小學教育,在介紹中將它擴大到智能物聯領域;‘木蘭’語言在8位單片機的編譯器是本團隊開發的,在32位單片機上的編譯器是基于Python開源編譯器進行的二次開發,但自己夸大為完全自主開發。”
就在“木蘭”發布后不久,有網友在使用這套國產編程語言時發現了端倪。根據開發者(CSDN博主“沉迷單車的追風少年”)的反饋,無論是從圖標還是根據內部提供的函數顯示,木蘭都與Python幾乎一模一樣。這與“木蘭”負責人劉雷所說的“完全自主設計開發”不符。
Python語言和C、C++和Java等編程語言一直排在國際前3位,遠遠領先于其他語言。而我國至今尚未出現一整套完全自主開發的國產編程語言。
自主創新不能弄虛作假
中國亟待在高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但近年來急于求成而導致的“自主產權”紛爭不斷。2018 年 8 月 15 日,自主研發瀏覽器核心產品的紅芯公司自稱打破美國壟斷,擁有中國首個自主創新的智能瀏覽器內核。然而很快就有網友曝出,紅芯瀏覽器的眾多設置與谷歌 Chrome 雷同,安裝文件的目錄結構也很相似,安裝程序 Redcore.exe 的屬性甚至顯示為 Chrome。幾日后,紅芯方面發表致歉信承認紅芯內核基于谷歌 Chromium 開源項目以及公司在融資宣傳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大。
“漢芯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國產化上虛假宣傳一直都成為極為敏感的話題。”一位計算機技術從業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劉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編程語言生態的建設需要數年的漫長周期才會逐漸成熟。在國外前人編程語言已經逐漸完善的基礎上,推翻并重新編寫編程語言無疑具有更大的難度。而套殼的“木蘭”,只會給期望國產編程語言自主研發的國民徒增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