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包頭稀土研發中心產品部工作人員在介紹稀土釉陶瓷產品(2019年6月25日攝)賈立君攝/本刊
◇真正的人才渴望的是事業,這是城市引進人才要面對的課題
◇只有產業鏈閉環、創新閉環、政務服務閉環互動融合,才能真正激發人才的核心支撐作用
在疫情形勢趨于平穩的同時,一場諸多城市參與的“引才”熱潮正悄然涌動。求才若渴的除了萬億級的老牌一線城市,還有力圖實現彎道超車的二三線區域中心城市,甚至一些四五線城市也希望通過大量引才來加快發展步伐。
隨著各大中城市的政策跟進,買房優惠、租房補貼、項目資助等物質獎勵或者本科落戶等戶籍政策已經大同小異、彼此趨同。
引才、留才、用才政策如何做到精準?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首先要具備人才政策穩定性、人才與當地發展匹配度、城市人才治理能力的三個條件,還要培育形成產業鏈閉環、創新閉環、政務服務閉環,才能把人才吸引來、留得住、用得好。
缺才焦慮驅動精準引才
7月2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2020年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招聘平臺BOSS直聘發布的《2020二季度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二季度就業市場復蘇顯著,招聘高峰延遲到來,人才需求環比增長57.2%,同比增長14.8%。
在今年就業形勢相對嚴峻的背景下,搶抓機會“抄底”引進儲備人才是不少城市的共識。記者了解到,多地的引才目標瞄準碩士、博士等更高學歷層次人才。
比如,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汕頭提出“三年招千名博士”的目標,開出年收入保底35萬元、家屬和子女享受配套服務、落戶事宜開通綠色通道等一系列優惠政策。
而同屬于粵東地區、發展相對滯后的汕尾市則開出更高“價碼”。除執行國家及省政策規定的薪酬待遇外,全日制博士、碩士分別可獲得生活補貼與住房補貼共75萬元、20萬元。
將目光瞄準中高端人才的背后,是“缺才焦慮”正在二三線城市中蔓延。比較而言,二三線城市人才底子薄、基礎弱,想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彎道超車就必須大規模引才。
汕頭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林永河告訴記者,當地人才隊伍結構亟待改善。33家A股上市企業、7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都急需高層次人才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靠企事業單位單打獨斗很難招到大批量對口人才。
這種求才若渴與各地布局的城市發展新目標緊密相關。汕頭此次招聘的重點是理工農醫專業人才,動因之一就是要大力發展化工、醫療、教育等產業。
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銳看來,當前,城市引才已走過簡單粗放型發展階段,邁入比拼城市內功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對于廣東這樣處于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地區,人才引進首先要解決“人才好不好”“人才活不活”的深層次問題。
“引才政策應從拼人力物力財力向拼創新紅利、研發紅利、設計紅利轉變,進一步提升城市人才能級和人才活力。”孫銳說。
引進人才三條底線
結合調研和專家采訪,記者發現,進一步提升城市人才能級和人才活力,首先應完善三方面政策體系。
第一是人才政策持續穩定。
曾有城市為吸引人才一度放開落戶,但因錯估城市承載能力,96小時內4次變更條件;也有地方引進了人才后政策跟不上,既浪費了人才,又消解了引才政策的積極初衷。
高質量政策和相關保障的穩定性是激發人才潛力的重要因素。“市委拿出3000個市級事業單位周轉編制來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林永河說,這樣的政策就具有較高吸引力。
第二是人才與當地發展規劃、階段盡量匹配。
在前幾年的“搶人大戰”中,不少城市以普通大專為學歷底線、選人時較少考慮對接產業需求。多位受訪者分析,這種引才更多是為了擴大人口基數、提升平均學歷和打造城市形象,有的甚至潛藏著繞過限購門檻、刺激房地產市場的目的,重點是人,不是才。
“要讓人才引進與當地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廣東一位資深人才工作者說,要注重結合人才水平和市場需求,看人才在本地重點產業領域是否幫助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是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不能填補“卡脖子”技術的空白等戰略考慮。
第三是城市激勵、服務人才的治理能力盡量完善。
“僅用高薪不可能留住真正的人才。”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校長林丹明說,相比優惠政策和福利待遇,中高端人才更看重城市的發展潛力、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
受訪者認為,引進人才需要在樹立良好用人導向、搭建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營造干事創業氛圍等方面精準著力,再輔以經濟上的激勵、生活上的便利。
關鍵吸引力在打造“三個閉環”
截至8月31日,共有1162名博士、9089名碩士報名汕頭引才計劃,當地已確定第一、二批博士聘用人選293名以及第一批碩士聘用人選233名。這些博士絕大多數并非本地外出學子,廣東省外籍貫的占85.7%。
“我更看重工作平臺、發展機會和上升空間。”來自甘肅的博士生馮婓說,他剛與汕頭市發展計劃研究所達成就業意向,“汕頭的人才政策對今后的配偶工作、孩子上學等都有具體保障措施,對年輕人來講很有吸引力。”
什么是城市對中高端人才最關鍵的吸引力?記者調研發現,人才看重的是“三個閉環”:
第一環,產業鏈閉環。2014年回國創業、已是深圳市絢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林海暉說,所在區域能在三小時內完成產業鏈全鏈條配套供應,就可能更有效吸引高端創新創業者。
第二環,創新閉環。在多位受訪者看來,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城市應加快培育適宜人才創新的土壤,特別是對于復合型的創新人才,應給予更寬松的環境。
孫銳分析,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互動融合,能加倍激發人才的支撐作用。他建議,不同城市可結合實際,錯位布局,建設機制靈活、功能齊全、產業配套的創新型、專業型孵化器,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打造與地方特色產業相匹配的人才高地。
第三環,政務服務閉環。多位受訪者說,良好的政務環境、有序的法治環境不僅能為發展保駕護航,更能解除人才的后顧之憂,營造愛才敬才的良好氛圍,從吸引人才向成就人才轉變。
孫銳認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應繁榮科技服務和人才服務產業,建設高品質、高效能的公共管理及服務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打造人才發展法治建設先行區。
受訪者也指出,對二三線城市來說,打造像一線城市那樣的產業、創新和政務服務環境非一日之功,但可探索扶持支柱產業和項目、為人才提供智慧轉化平臺等。
“只有在產業發展、項目支持、配套政策等方面為人才創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在搭建人才舞臺、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等方面持續著力,練好城市引才內功,才能‘以才引才’,發揮人才集聚效應。”孫銳說。(記者 詹奕嘉 黃垚 孟盈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