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0月29日電 題:新設企業兩位數增長 上海營商環境“優”無止境
新華社記者何欣榮
連續三年,上海在開年之際召開全市性的大會,出臺的改革方案從1.0版升級到3.0版;這項工作,不是一般的抓項目促投資,而是事關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優化營商環境。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最新發布的《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上海成為15個標桿城市之一。在今年抗擊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上海緊抓優化營商環境不放松,并把疫情期間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成經驗,為城市經濟復蘇和功能提升注入更多確定性。
從“特斯拉速度”到“騰訊速度”
“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的“特斯拉速度”,是上海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之一。2020年,這個標桿再次被刷新。
從正式簽約,到土地摘牌,僅用了58天——2020年年中,總投資超150億元的騰訊長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項目在上海松江區舉行摘牌儀式。對于新項目創造的“騰訊速度”,騰訊超算中心項目負責人李佳豎起了大拇指:“項目進展遠超預期,既節省了成本,又幫助企業盡早擁抱5G風口。”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體現在“久久為功”上。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頒布實施。79條政策任務中,70條啟動了制定細則等動作,做到“條條有落實、款款有進展”。
“疫情期間,上海又推出覆蓋跨境貿易、財產登記等11個領域的數字化服務應對舉措,目前這些舉措均已實現常態化。”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說。
如果說招商引資是“術”,優化營商環境就是“道”。三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在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變化。
疫情背景下,今年上海經濟發展的兩個“活”令人矚目:外商投資持續活躍,前三季度上海實際利用外資155億美元,在去年同期增長13%的高基數上繼續增長6.1%;市場主體活力迸發,前三季度上海日均新設企業1604家,同比增長12.2%。
從職能部門“單個事”到服務企業“一件事”
今年下半年,世界銀行發布專題報告,充分肯定中國優化營商環境的成就。從2018年世界排名第78位,到2020年世界排名第31位,近三年中國的營商環境排名躍升了47位。世行評價的中國樣本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其中上海權重達到55%。
進步的不只是排名,更是政府服務的理念。
“我們發現,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的10個重要指標,無論是開辦企業,還是獲得信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不局限于某一條線的改革,而是同時涉及多個政府部門。”朱民說。
以開飯店為例,在辦理人看來就是“一件事”,卻涉及市場監管、酒類專賣、綠化市容、消防4個部門的6個審批事項。通過流程重構,上海將4張申請表融合成1張,再通過調用電子證照等措施,將辦理時間從58個工作日縮減到10個工作日。
對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辦事流程進行系統性重構,把職能部門“單個事”,變成服務企業“一件事”,是今年上海政務服務“一網通辦”的攻堅重點。今年年初,上海公布了14個“一件事”清單,包括企業納稅繳費、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申請等等。目前,這些“一件事”事項正在陸續上線。
讓企業群眾從逐個“找部門”,變為直接“找政府”,已成為上海全市上下的行動自覺。
浦東新區要求,行政服務窗口一線受理人員“只說YES不說NO”;普陀區提出,要讓企業感受“人靠譜,事辦妥”;奉賢區推進“無科層”審批改革,提倡“馬上辦、就地辦、提前辦” ……
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
吉凱基因是張江的一家生物醫藥企業。為登陸科創板,企業決定抓緊時間完成股份制改革。按正常流程,股改需要提交公司股東會、董事會簽署的多項決議文件原件,可吉凱基因的好幾個股東在湖北,受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股東很難集中開會。
吉凱基因相關負責人介紹,關鍵時刻,浦東新區推行“遠程身份核驗”系統,同時疊加“容缺辦理”制度,幫助企業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吉凱基因已順利改制并領取了新的營業執照。
“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制度已經成為土地、勞動力、資金之外新的生產要素,營商環境所體現的制度優勢是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上海市發改委營商環境建設處處長盧愛國說。
直面疫情挑戰、著眼長遠發展,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全力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對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說,數字化不僅是產業發展的趨勢,也是創新城市治理和優化營商環境的方向。
朱民表示,下一步上海優化營商環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推動更多企業服務事項在長三角“一網通辦”;啟動《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修法工作;上線電子印章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依托先進數字科技,最終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