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老齡辦、公安部、民政部、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出一份風險提示——
“一些機構和企業打著‘養老服務’‘健康養老’等名義,以‘高利息、高回報’為誘餌實施非法集資活動,給老年人造成嚴重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存在重大風險隱患。”
老年人(圖源:網絡)
一
隱患有多大?在湖南益陽,年過七旬的陳國柱夫婦向媒體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他們把“平時舍不得花的骨頭縫里的積蓄”拿出來,投資了一個名叫納諾公司開發的老年公寓。據說公寓依山傍水,還有可以閑庭信步的長廊。公司承諾,老人可用投資換取未來入住養老機構的床位和服務,甚至有高達11%的年化收益率定期返利。
在公寓大樓里,某政府官員蒞臨指導的照片掛在醒目位置,還有政府頒發的證書、當地媒體的報道一并陳列在目。二老認定這筆投資不會虧,因此傾其所有,全投了進去。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機構非法吸存、錢被套牢的消息,連腰椎骨折都無錢醫治。
近年來,類似以“養老”為名的騙局層出不窮。涉案金額大,花樣翻新,令投資者損失慘重。
北京的魏女士是普伴公司“穩貸寶”以房養老項目的受害人。她說:“本想以房養老,如今錢房兩空。”
2013以來,175套房產的房主陸續卷入“穩貸寶”項目。他們將自己的房產抵押給小貸公司等14家金融機構,等機構放款后,再將款項如數轉給普伴公司關聯賬戶。普伴公司承諾:“房主什么都不用管,自有6%的年化收益率找上門。”
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普伴公司一直按時分紅,這讓魏女士覺得收益不錯,期間2次續簽合同。但令她始料未及的是,2018年5月,普伴公司爆雷了。魏女士如今要面對的不僅是房子被抵押,還有隔三岔五的催收壓力。
此時她才意識到,原來簽合同時早有蹊蹺。2017年10月31日上午11點半,普伴公司業務員帶魏女士去公證處簽合同。由于公證處12點下班,普伴公司業務員一直拿合同催魏女士簽字。未及細看,魏女士就簽了。
簽完合同,業務員帶魏女士去不動產登記中心抵押房子給小貸公司,引導魏女士按其指引操作簽字。第二天,魏女士收到2筆借款,合計1200萬元,普伴公司業務員要求魏女士將錢轉給普伴關聯賬戶,稱“為了財務走賬”。
同為普伴公司“穩貸寶”受害人的李先生,也發現事情不對勁。辦手續前,業務員從未提及放款方信息,直到公證處簽借款合同時,與某小貸公司的借款合同赫然出現。李先生咨詢業務人員得到的答復是:是普伴公司的合作機構,簽約不過走流程,借款利息由普伴公司代償,投資人只管安心收利息。
普伴公司爆雷事件涉案資金12億元。
普伴公司爆雷事件(圖源:北京衛視)
二
魏女士、李先生的遭遇,背后是打著“以房養老”旗號、非法吸存的騙局。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總結了核心花招,對防雷很有幫助。
“以房養老”案件往往涉及三方甚至多方主體。首先,公司通常會以某理財公司代理人或業務員的身份向老年人介紹理財產品,說服老人通過抵押房產獲得抵押款,進而投資所謂的理財產品,向老人承諾4%-6%的年化收益。
得逞后,公司將老人的房產抵押給第三方,許給第三方12%-24%的高額利息,在收取足夠的抵押款后攜款跑路。由于公司為老人簽署的抵押合同主體為老人和第三方,抵押房產的老年人最終成為第三方的討債對象。
在“以房養老”的非法集資案件中,不法分子宣傳“優質項目”,做出誘人的虛假承諾,采取饑餓營銷方法制造出項目火爆、搶手的假象。當投資者眼中只有高收益、高回報時,本金已岌岌可危。
“以房養老”非法集資的套路(圖源:《北京商報》)
在打擊眾多“以房養老”騙局中,業內逐漸形成共識:要把住公證處這個關口。
2017年,司法部印發《關于公證執業“五不準”的通知》,詳細列舉了不準辦理公證的5種情況:不準為未查核真實身份的公證申請人辦理公證;不準辦理非金融機構融資合同公證;不準辦理涉及不動產處分的全項委托公證;不準辦理具有擔保性質的委托公證;不準未經實質審查出具公證書等。
為啥要嚴抓公證處?因為在公證處簽署委托書,是騙局的關鍵環節。有些公證機關不詳查申請人身份,不告知老人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將公證變成“走過場”。
北京市司法局曾依據《公證法》規定,吊銷了2名公證員的執業證書,給予某違規公證處警告、罰款20萬元并處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該公證處主任也因負有領導責任被免職。
除了“以房養老”,購買“養老服務”、投資“養老項目”、銷售“老年產品”等也是養老領域非法集資的重災區。
一些機構不顧養老床位供給能力,以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預交“養老服務費用”等名義,向會員收取高額會員費、保證金或為會員卡充值,背地里搞的卻是非法集資。
一些機構打著投資、加盟、入股養生養老基地等名號,以銷售虛構的養老公寓或以長期出租養老床位、銷售養老公寓使用權等名義,通過返本銷售、售后返租、約定回購、承諾高額利息、“私募基金”等形式非法集資。
還有一些企業搞“免費體檢”“養生講座”“專家義診”,誘騙老年群體買所謂的老年產品,非法吸收存款。
平安富足、安享晚年、不讓子女有后顧之憂,是每位老人的心愿,也是不少“以房養老”騙局受害者的單純初衷。但詐騙團伙的組織化、鏈條化運作,讓老人一再掉入陷阱。
其實,騙局不難識破,因其核心邏輯從未變過:所謂高額利息,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后入局者補貼先入場者的“龐氏騙局”。一旦不再有接盤者,資金鏈必將斷裂,高額利息轉瞬成空,本金化為泡影。
日光之下無新事,天上不會掉餡餅。只要將上述邏輯牢記在心間,任他花招多變、套路繁多,終可識破。作為子女,也不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關心父母,別讓騙子鉆了空子。
文/云中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