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不虛度漫長的夏日假期,家長們或是安排興趣班、課業班,或是讓孩子參與游學和夏令營,力圖充分利用空余時間讓孩子收獲知識。暑期已接近尾聲,家長們對于暑期教育的感受如何?是否有“掉坑”的經歷?
近日,210位家長參與了一項圍繞“孩子暑期教育情況”的調查。調查顯示,近九成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所參與的暑期培訓“有令人不滿意之處”,其中超四成受訪者認為培訓班學習內容“和預期不符”。在被問到,進行暑期教育投入時是否切實考慮到投資收益時,49.05%的家長明確表示有考慮過收益,35.24%的家長表示沒有考慮收益,還有15.71%的家長認為“有收益但難以計算”。
87.14%的受訪者認為孩子所參與的暑期培訓有令人不滿意之處
調查表明,87.14%的受訪者表示孩子所參與的暑期培訓或多或少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42.38%的受訪家長表示,自己遇到過培訓班學習內容和預期不符的情況,當然這與家長對孩子成長的預期以及與對培訓班的了解情況緊密相關。34.29%的受訪家長認為,給自己的孩子進行培訓的老師“素養與自己的預期有差距”。此外,其中也有28.1%家長認為“教學效果不佳”、24.29%的受訪家長對自己選擇的教學平臺效果不滿意。
圖1-部分受訪者對暑期培訓的看法
北京的李先生忙著將剛上完舞蹈課的女兒送往下一個英語培訓班,今年暑假,他也在如何挑選培訓班的這道題上“掉坑”了。他為女兒精心挑選了培訓機構,沒想到“錢交了,人跑了”。這不僅造成了他的經濟損失,也耽誤了孩子的寶貴時間。
來自廣東的繆繆(化名)是一名初中教師,今年帶著學校的學生到北京游學,但她對這次游學的效果并不認可。她覺得學校對接的機構不專業,學生只是在各大景點浮光掠影地游覽,缺少深度的學習體驗,“故宮只給了2小時的游覽時間,學生走了一遍中軸線就結束了。機構連講解器都不提供,很多學生都無聊得玩起手機游戲,這和宣傳手冊所介紹的大相徑庭。”
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六成的家長在遇到不滿意的課程的時候會選擇讓孩子“繼續上課”,或在“能拿回培訓費用”的前提下退課。僅有37.29%的家長表示“即使不退款也要退課”。
陸先生和妻子有個3歲的孩子正在某語言培訓班接受培訓。陸先生的妻子表示,目前雖然還沒遇到需要退課的情況,但如果必須退課,她“只接受余下課程全額退款”。
一間舞蹈培訓機構內,妞妞(化名)正和五六個孩子一起列隊跳舞。今年九月要上一年級的她,其實并不喜歡這類培訓班。之前她曾經參加過的英語課花費了2萬元,但因為年齡太小學習效果不佳,姥姥說她“越不會,越不愿意學”,一年以后甚至“連那幾個字母都記不住”。雖然孩子學習跟不上進度,但由于課程無法全額退款,家長只好讓她繼續上課,這段培訓最終顆粒無收。妞妞的姥姥抱怨:“這不是心甘情愿花的錢,別人報班也只能跟著報,要不孩子跟不上。”
部分家長出于焦慮情緒,將孩子早早送入培訓班,希望能“贏在起跑線上”。但有時急于求成的超前教育反而讓孩子“水土不服”,浪費金錢又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家長也覺得培訓效果不如預期。
由于投入的周期長,因此教育有著更為昂貴的“沉沒成本”——為孩子教育所付出的時間、金錢、精力等,一旦支出便不可收回。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些付出也就像打水漂的石子一般“沉沒”了。
家長們在暑期教育“遇坑”的時候,往往會被這類顯性或隱性的成本所牽絆,出現無法理性處理問題的情況。所以即使孩子不喜歡、課程沒效果,也有一種普遍的想法:“錢都花了”不如“將錯就錯”,期望著“或許以后會有收獲”。
近半數受訪者考慮過教育投資收益 如何規避“沉沒成本”有學問
在被問及進行暑期培訓投入時是否有切實考慮到投資收益時,49.05%的受訪家長明確表示曾經考慮過收益。35.24%的受訪家長表示沒有考慮收益,還有15.71%的家長認為有收益但難以計算。這其中,不少家長是基于未來發展的角度,而非單純從興趣培養的角度來選擇暑期培訓,他們希望暑期培訓作為一種投資可以提升孩子素質和能力。
圖2-受訪者進行暑期投入時是否考慮投資收益
陸先生家中的3歲孩子是第一次參加暑期培訓班,孩子的媽媽對于這次的報班體驗較為滿意。在選擇機構時她頗為上心,先是尋求了鄰居的建議,還親自去試聽了幾節課。試聽過程中,她對“游戲+互動”的模式比較認同,認為這種模式寓教于樂的同時,可以養成語言學習的習慣。
問及如何規避“沉沒成本”,她認為:“第一要試聽課程,選擇適合孩子的;第二要向其他家長了解將要報名機構的口碑;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簽訂協議的時候一定要把好關,把后續退課退費事宜協商好,如果它是不能退費的,我不會去報名這個課程。”她認為,課程再貴也比不上孩子的時間寶貴,如果上課的效果不佳,及時止損才是明智的選擇。
調查顯示,86.31%的家長傾向于選擇“價格更高,但教學質量等方面更好”的課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家長們對于“沉沒成本”的預防心理。
像游學團這類無法中途退出的課程,規避“沉沒成本”顯得更為重要。應該怎么做?繆繆老師建議家長們擦亮眼睛,辨別優劣,不要被低廉的價格所吸引,更不要認為高價等于高品質或者學校推薦的就有保障,家長需要自己多去搜索相關的游學資訊后再做選擇。她建議可以讓孩子在游覽景點之前先做好功課。很多博物館和景區內都有二維碼,孩子可以下載語音app,獲取信息,讓孩子學會自己找水喝。同時,她也提醒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教育責任完全轉移給教育機構,“家長需要多付出一點時間和精力,與其讓機構帶著孩子來游學,不如自己提前做好功課、親自帶孩子游學。”
來自深圳的安女士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暑期不會給孩子盲目報班,應該要自己帶。”在閑暇時間她會帶著孩子去書城、博物館,或去爬山踏浪,做親子教育的踐行者。據了解,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學,這個暑期只報了一個興趣班,還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暑期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縮影,家長們應當充分參與到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將暑期班作為輔助而非依托。家長要理性看待培訓,選擇與孩子需求和興趣相匹配的課程,不要過分追求超前教育。除了關注孩子的成績和能力,父母們需更多地回歸教育者的身份,做好代際溝通,傾聽孩子的“心里話”,言傳身教地擔當子女個性發展的導師——讓這些付出的成本不會“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