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地震前有什么預兆?地震災害中,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脫離險境?8月29日,為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提高防震減災意識,本報組織邯報小記者來到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參觀學習,了解地震科普知識,解開地震監測的神秘“面紗”。
當日上午,小記者列隊集合后,在邯鄲中心臺工作人員帶領下進行了參觀。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領導對邯報小記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向小記者介紹了邯鄲中心臺基本情況。
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始建于1971年,主要承擔邯鄲及周邊地區地震監測預報任務。邯鄲中心臺設有8個測震臺,5個強震臺和7個前兆臺站,各類觀測儀器50臺套近百個測項,觀測手段涵蓋測震、形變、地磁、流體等地球物理化學監測學科。其中,下屬的邯鄲地震臺網,主要任務是接收省內、臨省共計32個測震子臺數據,對邯鄲及周邊地區地震活動進行實時監測。另外,管理的地球物理場監測,通過接收布設在邯鄲市不同區縣的近30臺套儀器,對當地的地殼形變、電磁場變化、地下流體等地球物理、化學參數進行實時監測,為河北省及邯鄲地區的地震監測預報工作,提供科學、可靠、連續的監測數據。
“地球內部時時刻刻在活動,當它內部慢慢積累的能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突然以巖石破裂、火山噴發等形式釋放,引發地球震動,我們稱之為地震。”首先,小記者來到地震科普展館,結合圖片展板,在邯鄲中心臺工作人員的講解下,小記者們了解了地球的構造、地震的成因、地震波、地震遠近及當前地震預報水平等知識。工作人員向小記者詳細講解了全球的地震活動分布、中國及河北省歷史地震背景、地震觀測、防震知識與避震技能等基本常識。在講到地震監測時,工作人員給同學們介紹說,地球內部物質都處在運動之中,盡管其運動形式不盡相同,但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方面的變化,人們通過分析、研究這些變化,發現它們與地震有一定聯系,并據此推測地震是否可能發生,在什么時間,哪里發生等,逐步形成目前的地震前兆研究系統。小記者們一邊聽,一邊認真做記錄。
同時,小記者還參觀了各種地震監測設備,并體驗模擬地震波的動態變化。“如果遇到地震,不要驚慌失措,一定要沉著冷靜,仔細觀察周圍地形環境,迅速有效地利用地形優勢進行自救或互救。”工作人員告誡小記者,地震發生時要迅速鉆到床下、桌子下或躲在承重墻之間距離最小的房間,如衛生間、廚房等較小空間,并且要注意保護好頭部,千萬不要去陽臺和窗口下躲避。在室內避震應該選擇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面,或者易于形成三角形的空間——空間小、有支撐物的地方;在室外避震應該選擇開闊與安全的地方。參觀中,邯鄲中心臺工作人員還結合小記者們關心的問題,為大家解疑釋惑,并贈送了地震科普宣傳畫冊,讓小記者們對防震減災知識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小記者們還參觀了邯鄲地震臺網中心,了解了目前邯鄲各縣區及周邊的監測站點分布情況,及臺網中心使用的各種現代化的遠程地震監測設備、儀器的主要功能。同時,小記者現場觀看了部分站點實時傳回的監測數據。
“這次活動,不僅讓我們增強了防震意識,還激發了我們學習地震知識的熱情。我們要把今天學到的地震知識,說給周圍的同學們聽。”光明南小學的周梓洋說道。參加活動的小記者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參觀學習,大家收獲頗多。只有儲備防震避震知識,提高防災意識,才能讓自己的生命得到更多保障。同時也要努力學習,未來,用更先進的科技手段更加有效地預測地震!
河北省地震局邯鄲中心臺負責人表示,希望此次參觀活動,能激發同學們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的興趣,起到了“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宣傳教育目的,也為宣傳防震減災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邯鄲日報記者高峰宋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