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桂衛華教授正在中南大學民主樓辦公室里辦公。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鄒麟 攝
人物名片
桂衛華,1950年出生,男,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我國著名的有色金屬工業自動化專家,現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有色冶金自動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執教三十余年,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今年9月,獲評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近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19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教授桂衛華光榮上榜,69歲的他是10名入選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今日是教師節,桂衛華將和其他優秀教師代表在北京參加全國表彰大會。
“謝謝你們,耽誤你們時間了。”前幾天,記者們在中南大學民主樓對其進行了集中采訪,結束后他向大家致謝,和藹可親,沒一點院士的架子。
身形清瘦的桂衛華身體不是太好,他是向醫生請假戴著住院手環出來的。除了接受采訪,當天上午他還參與了中南大學本科生的迎新活動,這是他每年的“規定動作”。今年他除了跟新生分享了“求實”的故事寄語大家要老實為人、踏實做事外,還動情地說:“前不久剛把畢業生送到祖國的四面八方,今天又迎來了四面八方的新生,作為一位老師,桃李滿天下是最光榮幸福的事。”
自從當了老師就喜歡上了這份職業
在中南大學民主樓前的空地上,立著一塊石碑,呈翻開的書本狀,書頁上刻有“求實”二字。這是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前身)1978級全體研究生在入學30年之際送給母校的禮物。桂衛華便是其中一員。
“當時我們想,在這里學習了這么多年,學校給我們打下的烙印是什么?后來我們就寫了‘求實’兩個字。求實的本質是:老老實實為人、踏踏實實做事。”桂衛華說。
這位曾參與修建橘子洲大橋的求學者,自1978年進入中南大學后,忙碌的腳步就未停過。“我曾在工廠里當電工,后來考到學校學自動化專業,從此就沒想過要學別的專業干別的事。”桂衛華常跟學生們講:干一行要愛一行,才能做出成績,當老師也是一樣,“自從我當了老師后,我就非常喜歡這份職業。每當我看到培養出的學生做出成績,這種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陳曉方跟隨桂衛華學習多年,在他看來,桂老師最想教給學生的,不是哪一項具體的技能,而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而給予學生的愛與陪伴,則從另一個側面詮釋著為人師者的責任擔當。
被學生笑稱為“空中飛人”的桂衛華,一年365天,有一大半時間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去出差的路上,但每次只要一回學校,他顧不上休息就會組織學生開項目研討會,或是立馬趕到實驗室,挨個找學生詢問科研和生活情況,鼓勵他們放手去做。
秉著“厚德博學,勤勉敬業;求實創新,研以致用”16字教書育人方針,桂衛華為我國有色冶金自動化領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有的成為院士,有的成為領軍人才……
學以致用,帶領學生勇攀科研高峰
即使已近古稀之年,桂衛華仍然有著自己的夢想:對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充滿興趣,想著人工智能如何為國民經濟發展添薪蓄力。
為什么要研究有色冶金自動化?桂衛華說,有色金屬在我國國民經濟、軍工等方面地位特殊,屬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雖然有國外的技術可以引進,但到中國后會“水土不服”,這就要求我們提出自己的技術解決方案。
因此,桂衛華在幾十年里帶領學生和團隊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在采訪中,他多次提到高爐“內窺鏡”項目,也即要實現對大型高爐煉鐵過程運行信息進行監測,被稱為該領域的“珠穆朗瑪”。
一次,學生蔣朝輝跟團隊在廣西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高爐上試驗該項目時,因為一氧化碳爆表暈了過去。即使被抬下現場仍然堅持要把事情做完。這個細節,桂衛華提到了兩次,他說:“人要有一種使命感,這也是自己挑選學生的一個重要品格。在科研過程中,要‘作甚務甚,作甚學甚,作甚會甚,作甚成甚’,就是要有目標,這也是我對學生的要求。”
蔣朝輝教授不僅讀碩博跟著桂衛華,現在也是桂衛華團隊成員。回憶起當時的一幕,他直言,這種使命感就是受導師影響、耳濡目染。而更令他記憶深刻的是,當這件事發生后,桂衛華改掉行程第一時間趕過來噓寒問暖,強調科研雖然很重要,但安全第一,同時看看還有哪些措施沒做到位。
陳致蓬也參與了這一科研項目,成果受到全球十大鋼鐵制造廠商之一——韓國浦項鋼鐵公司(POSCO)的高度評價,他也因此受到該公司盛情邀約,對方將他拉到一旁單獨溝通許以高薪,還是學生但已成家有了孩子的陳致蓬卻一口回絕,他說他始終記得桂老師的叮囑: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