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被騙案件時有發生,“防詐騙”已成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此,記者聯系了河北省公安廳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主任劉杰、河北科技大學紡織學院副書記王嘉慧,一起聽聽他們怎么說。
●冒充身份、收取額外費用……陷阱!
>>“同學”借錢“干部”收費需警惕
剛入校時,新生之間互不認識,不法分子常裝扮成同學或者老鄉套近乎,借機騙取或盜取新生財物,更有甚者假扮成學生干部或師哥,以訂閱學習資料,提供各種幫助為由騙取錢財。
劉杰提示,在學校遇到“同學”借錢,“干部”收費時要提高警惕,想辦法確認其身份,不輕易交出財物,離開宿舍時要將貴重物品帶走或者鎖好。
>>“老師”來電速匯學費需核實
新生在開學前夕和入校初期對老師往往不太熟悉,不法分子常利用這一情況,假扮成老師和學生聯系,騙取學生學費。
劉杰提示,如果突然接到自稱是老師的電話,要求馬上向某某賬戶匯學費,應立即和輔導員老師聯系,聯系不上老師時也要和老鄉或師哥聯系詢問,不要貿然匯款。
>>銀行賬號和密碼要嚴格保密
接到的電話內容類似資助新同學學費、生活費等理由,騙取銀行卡密碼。還有的打電話自稱是教育部或校方以返還學費等為名,讓學生提供卡號,密碼。
劉杰提醒說,如果收到此類的電話短信,即使是上面掛著學校的名字,也不要相信;對自己的隱私要嚴格保密。
>>勤工儉學、校外兼職要擦亮眼
不法分子利用學生想找工作補貼生活費的想法,打著勤工儉學的幌子,招收各種代理,以收取代理押金等名義騙取學生錢財。
劉杰提醒說,對陌生推銷者的花言巧語不要輕信,盡可能不做來源不明的校外兼職,可以選擇學校提供的勤工儉學崗位。
●詐騙手段翻新、提升辨別能力,必備!
“部分大學生思想單純,社會經驗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和真假辨別能力,屢遭不法分子侵害,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劉杰說,犯罪分子的詐騙手段層出不窮,花樣迭出,要時刻警惕。
“還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不良網絡借貸平臺采取虛假宣傳、降低貸款門檻、隱瞞實際資費標準等手段,誘導學生辦理‘校園貸’,很多學生因此陷入高利貸陷阱。”面對近幾年出現的違規“校園貸”,王嘉慧提醒說,大學生應量入為出,理性適度消費,主動學習逾期滯納金、違約金、單利與復利等基本金融常識,提升金融安全意識和辨別能力,防范借貸風險。
王嘉慧強調說:“同學們盡量不辦理‘網上貸款’與‘小額貸款’。如確需辦理,可事先向輔導員或保衛處、學生處、研究生院等學校相關部門咨詢,避免上當受騙。同時,切忌答應他人以自己的名義通過網絡借貸平臺辦理分期貸款。”
●合理消費、及時止損,靠譜!
“詐騙案件發生后,大學生首先要及時報警,由公安機關及時處理,并向公安機關提供相關證據,以便后續展開工作。”劉杰說,校園110是全天候待命,有緊急情況會出警協助。王嘉慧補充道:“事情發生后,學生要及時向導員、學校說明情況,請求指導和幫助。”
王嘉慧表示,部分大學生被詐騙后,身心會受到打擊,情況較為嚴重時則會產生輕生的念頭。由此,她建議,遇到此類事后,要冷靜主動地與家人和老師進行溝通,在校期間可以找到心理輔導室尋求專業老師的心理輔導,盡快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