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呼喚新作為,新使命接續新擔當。南京農業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精神,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動扛起強農興農的時代使命,進一步明確辦學方向,面向“三農”主戰場,以人才為基、以科技為犁,將農林人的小我,融入祖國建設發展的大我,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革命”提供農林智慧和方案。
緊跟需求調整專業布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以及正在全球興起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高等農林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農高校必須進一步轉變教育理念,突破單科性辦學的局限,切實肩負起為我國“三農”事業培養“領航人”的時代使命。
我在今年給4395位2019級學生上的“新生第一課”上,提出了“使命之問”,什么是涉農高校的使命?什么是青年學生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正恰恰深刻闡述了大學的使命與青年的使命。一方面,涉農高校的使命,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建設農業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另一方面,農大青年學生的使命,是要矢志一流、追求卓越,以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己任,努力成長為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農業要強,必須三產融合、多元發展,這就要求農林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應該是“貫通式”、多樣化、分類培養。既要對接創新發展,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水平、國際化的創新型農林人才;又要對接產業融合,培養一批多學科背景、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農林人才。
近年來,南京農業大學堅持以新理念抓總體布局,出臺加強一流本科教育的二十條意見,全面推進“《大國三農》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搭建科教協同、產教融合、本研銜接的人才培養路徑,推進人才培養與“三農”事業和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緊跟需求調整專業布局,開設人工智能專業,優化農科特色通識核心課程體系,探索建立書院制榮譽學院,推進智慧教學建設。通過“世界農業獎”對話等平臺,加強與世界涉農大學和國際組織的交流,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我們就是想通過“使命之問”激勵青年學子主動思考,就是想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激發青年學子在新時代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業,為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
把牢學科建設龍頭
科技興農需求緊迫、形勢逼人。在“雙一流”建設中,農林高校的行業優勢和綜合競爭力偏弱,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尚缺引領力。農林高校只有把牢學科龍頭,才能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提升創新的持續動力,帶入共生互動的良性軌道。
首先,要做好學科建設的生態布局,讓學科建設既有“種樹”的高度,又有“種草”的寬度。以優勢學科為牽引,科學定位文理工科,加快推進學科綜合化,重視哲學、數學、化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逐步形成“強勢農科、優勢理工科、精品社科、特色文科”的生態分布,在保持優勢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加快學科綜合,擴大辦學影響。大力發展涉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將學科發展與鄉風文明建設、鄉村治理相結合,扎根農村、面向農民,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挖掘農耕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精神意蘊。
其次,要加強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讓學科建設更有前瞻性和生命力。我們既注重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科技、工程技術改造去提升傳統優勢學科,保持優勢領域的世界一流;又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智慧農業、營養與健康等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努力發現學科建設增長點,緊跟科技前沿動態發展。
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往往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體現出來。但可以肯定的是,學科建設是龍頭,是匯聚師資隊伍、培養創新人才、產出創新成果的平臺載體。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核心是構建世界一流學科,對于農林高校而言,就是要立種樹之“高”、納種草之“寬”,推動更多學科從全國一流走向世界一流。
翻耕“三農”沃土
三農問題一直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改革開放之初的活力主要在農村綻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長期以來,南京農業大學始終用科技的力量為改革發軔、用扎根的決心為振興添瓦,鼓勵老師開展自由探索,逐步改變“自下而上”的、“零零碎碎”的“小科學”或作坊式科研方式,形成“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大科學”意識,圍繞國家需求開展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將“大科學”根植于“大土地”。
瞄準科技前沿。優化科技戰略布局,不斷突破基礎性、前瞻性、世界性的重大科研難題,在諸多領域引領農業科研攻關的方向。我校萬建民教授團隊多年水稻遺傳育種攻關,發掘高產優質抗性基因;王源超教授團隊發現全新病原菌致病機制“誘餌模式”,為作物疫病的可持續防控指明了新的方向;曹衛星教授團隊系統開展稻麥生長指標光譜監測與定量診斷技術研究,讓作物生長從“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亮劍”科研“高峰”,彰顯南農人在農業前沿領域的蓬勃創新力與國際影響力。
闖出產業新路。立足國民經濟主戰場,加大成果轉化、促進成果生根,推進創新鏈條與產業鏈的融通,助推企業闖出產業新路。畜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團隊,系統開展了冷卻肉品質控制關鍵技術及裝備的研發與應用研究,改變了我國肉品加工裝置靠進口的現狀;有機肥團隊將農業廢棄物轉化成微生物有機肥,突破瓶頸、變廢為寶,實現了技術轉讓、推廣應用與農民增收的多方共贏。正是放眼市場與產業,通過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的融通發展,才構建起開放、協同、高效的科技研發平臺,成就了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
切中民生需求。依托資源、人才、平臺優勢,組建優勢特色專家團隊,開展針對性攻關。將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稻麥監測與診斷,提升作物生長的預測和調控水平,為作物精確栽培和數字農作提供廣適性的決策支撐,切實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以國際合作平臺與援外基地建設為載體,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實現“項目—人才—基地”三位一體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
我們將牢記興農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強科研創新,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全面脫貧攻堅的偉大戰場上,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廣闊天地,承載使命、勇拓新路,翻耕“三農”沃土,著就新時代“大學”與“大地”的精彩篇章。 (作者:陳利根,系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