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爺爺湯富春1958年開始從事電力行業 陳海龍 攝
中新網湖州9月28日電(見習記者 施紫楠 通訊員 王鈺涵)從1958年至今,從爺爺到父親、再到孫子,浙江德清有一家三代人,連續在電力崗位上奉獻了61年,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和溫暖。
湯富春、湯銘新、湯琦樂祖孫三代的電力故事,不僅講述了這個時代“老年”“壯年”“青年”三代電力人不懈奮斗、薪火相傳的故事,也傳承了愛崗敬業、勤勞勇敢的“工匠”精神,更是無數普通電力人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縮影。
爺爺湯富春今年已經85歲,是一名抗美援朝退伍老兵,1958年開始從事電力行業。上世紀50年代初,德清電網基礎薄弱,電廠容量小,僅以220伏電壓供城鎮照明用電。
“那時候,即使是用上了電的人家,也不可能24小時都有電可以用,電廠發電也是有時間段的。”湯富春回憶,50年代后期,縣里供電范圍從城鎮擴展至近郊農村,電壓等級升壓為2300伏,并由單一供照明用電,發展到供電、農業動力用電。
孫子湯琦樂不斷鉆研業務 陳海龍 攝
1959年,德清接通杭州電源后,實行晝夜連續供電。為了保障用戶用電需求,湯富春和同事們常常是連續工作70多個小時,“那個時候條件艱苦,大家干累了,就在配電房將就著打個盹。”
就這樣,湯富春在電力行業一直干到1995年退休,并以技術強、工作兢兢業業得到大家認可。
今年60歲的湯銘新說,自己一直因為有這樣一個任勞任怨的“電工爸爸”而感到自豪,“我記得當時父親已經是供電局的副局長了,但每件事還是親力親為,總是沖在一線,和二三十歲的年輕小伙子們‘搶活’。”
湯銘新表示,自己從小在“供電大院”里長大,對電力行業的感情很深,供電大樓在他心里就像自己的家一樣。
和父親湯富春不同,湯銘新從事的是供電公司的后勤工作,在他工作的這20多年里,見證了德清電網質一般飛躍的發展。
從永安變電所起步,歷經武康變(永安變)、勾里變、雷甸變等,到最近的解放變建設,德清變電所的電壓等級從最初的35千伏,升至現今的220千伏,電壓等級不斷升高,電網規模和運行水平也不斷提高,供電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時光飛逝,等到了湯琦樂這一代,因受爺爺、父親影響,他小時候就對變壓器等電力設備有著濃厚興趣。
入職以后的湯琦樂,不斷鉆研業務,目前已是德清縣供電公司武康城區低壓客戶經理。他平時最愛和爺爺分享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爺爺常跟我說一定要認真工作,我不敢有一點松懈。”
湯家祖孫三口 陳海龍 攝
“現在,我們不但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還更注重為客戶服務。”湯琦樂說,如今隨著“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不斷深入,并借助“互聯網+”供電服務平臺,提升用戶用電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
從第一代操作原始、功能單一的變電站,到現在無人值守、可靠便捷的智能化變電站,從手工抄電表到智能電表……湯家三代人,不僅見證了德清電力發展的巨變,也折射了中國打造安全、可靠、綠色、高效現代化智能電網的全過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