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總是把患兒喚作“我的孩子們”的“胡奶奶”走了。10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兒童血液腫瘤學開創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名譽院長胡亞美因病辭世,享年95歲。
“沒有什么比把孩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更令我感到高興的了。”生前胡亞美曾說。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在禮堂前告訴記者:“在生命的盡頭,胡院士選擇了將遺體捐贈給首都醫科大學,她把自己的一生,完完整整全部獻給了醫學!”
“孩子的主要疾病譜在變化,我的工作就隨之變化”
“每次有年輕醫生進病房,胡老師總是要親自為他們披上白大褂。”胡亞美的學生、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教授鄭胡鏞說,在她看來,這樣的儀式感是在告訴他們:把醫生的天職——救死扶傷的責任交到了你的手上,你便不應該辜負。
1924年4月,胡亞美出生于北京的一個富裕家庭。1947年7月,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院的胡亞美來到北京兒童醫院的前身——北平私立兒童醫院,成了一名兒科醫生。
胡亞美曾說,我一直在與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作堅決斗爭,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孩子的主要疾病譜在變化,我的工作就隨之變化。
20世紀50年代,營養不良和缺鐵性貧血患兒比比皆是,胡亞美選擇的第一個課題就是攻克缺鐵性貧血。她多番采集血樣,計算數據,總結出缺鐵性貧血及大細胞貧血的臨床特點和治療規律,制訂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小兒營養性貧血的治療方案和預防措施。這些研究成果向全國推廣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營養性貧血治療的經典論著。
1962年,我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大批腹瀉的嬰兒涌入兒童醫院。為此,胡亞美又把研究重點轉向腹瀉病。她和團隊結合當時中國兒童的特點,制訂了有效的輸液方案,總結出“先鹽后糖,先快后慢,先濃后淡,有尿給鉀”的十六字輸液要點,推廣了關于補液的理論和各種脫水性質的補液方案,使該病的死亡率由20%下降到1%。
1976年,一份關于小兒白血病的調查報告深深地震撼了她——北京市城區1到5歲孩子的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炎,第二位是惡性腫瘤;5到10歲,10歲到15歲,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惡性腫瘤。而兒童惡性腫瘤中,列第一位的是白血病,約占惡性腫瘤發病數的1/3。然而,當時國內沒有一所醫院能治療白血病,在許多人心中,孩子患上白血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作為一名兒科醫生,眼睜睜看著活生生的孩子因為得不到救治而被病魔折磨致死,胡亞美感到了揪心的痛。雖然已經年過50,但她決心抓緊時間研究白血病,將孩子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1977年,胡亞美組織成立了血液專業組,開始了試驗治療。她每天詳細記錄病人的骨髓情況、血象變化等,再依據這些給病人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為了盡量減少治療的副作用,胡亞美帶領專業組每隔一段時間就給孩子們測智商,一旦發現智力下降,就及時調整化療劑量。這一獨創的方法獲得了成功。
在她的帶領下,目前,這種過去被認為“不治之癥”的小兒白血病的五年無病存活率已經超過了80%。幾十年來,胡亞美治愈的白血病患兒超過1000名,數百名曾經患病的兒童上了大學或走上工作崗位。由她引領的北京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對白血病的治療已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對我微笑著叫一聲阿姨、奶奶,我就感到最大的滿足”
在10月7日的東禮堂前,一位老人紅了眼眶,他代表全家專門送來了一個花圈。他叫崔群柱,家住北京市原宣武區,幾乎是胡亞美治療過的小患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1951年,9歲的崔群柱患上了粟粒性肺結核,此前,他的四個兄姐都因這個病而夭折,然而,他貧困的家庭卻無力購買進口鏈霉素來治療,當時還只是年輕醫生的胡亞美了解到情況,就自己掏錢為他買藥。后來下鄉參加土改,她仍惦記著崔群柱的病情,專門委托科里的護士長為她代領工資并按時買藥,最終崔群柱得以康復,并成長為一名人民警察。
曾照顧胡亞美多年的保姆小李告訴記者,這樣的故事在胡院士身上還有許多。“胡奶奶習慣把工資和稿費都放在辦公室的抽屜里,方便一旦有小患者需要就能及時拿出來,她常說:‘錢在我眼中微不足道。當我治好的病人脫離危險和病痛,對我微笑著叫一聲阿姨、奶奶,我就感到最大的滿足。’”
胡亞美有一本珍藏的相冊,里面一頁頁都是她治療過的小患者,每當有人來拜訪,她常常拿出一張張照片眉飛色舞地講述這些孩子的故事,她說:“這都是我的孩子們。”
有一名經胡亞美治愈的女孩,考上了一所醫科大學。但學校擔心孩子的病還會復發,對錄取有顧慮。胡亞美親自前往學校據理力爭,為孩子爭取到了順利入學的權利;有一位叫王小彬的小伙子6歲時患上了白血病,后來經胡亞美治愈。然而在談婚論嫁之時遭遇了挫折,胡亞美以科學為小伙子做擔保,后來,王小彬順利結婚成家。
胡亞美把王小彬的全家福夾在相冊里,沒事時總要拿出來看一看;還有一位叫吳坤的白血病患兒,經胡亞美治愈后,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他專門為胡亞美設計了一件禮服上衣,每當重要場合,胡亞美總是穿在身上。
家住北京市房山區的李春華,9歲時得了白血病,經過胡亞美的治療緩解后,一直健康生活。1996年,26歲的她生下一對雙胞胎,她把這個喜訊寫信告訴了胡亞美。胡亞美不顧身體不好、路途遙遠,帶著自己親自挑選的禮物登門看望。她高興地抱起雙胞胎兄弟,緊緊挨著孩子的小臉,笑著說:“我又多了兩個孫子啦!”
胡亞美的手腕上有很多針孔留下的瘢痕,這是早些年抽血留下的痕跡。有孩子得了黑熱病,有的家長血型配不上,又沒錢買血,胡亞美一看,血型正和自己的合適,她伸出胳膊,就開始取血,200cc鮮血就到了孩子的身體里。那時還沒有點滴瓶,都是三頭管,她就站在那里邊工作,邊輸血給孩子。
鄭胡鏞告訴記者,胡亞美在每次聽診之前,都會用手把聽診器捂熱,每次問診過后,都習慣起身把家長和孩子送出診室門口,診室桌子上,從來不放水杯,因為喝水會耽誤看診的時間。“胡老師總是這樣把孩子放在心上,雖然她從不會說‘你們應該這樣’,但這些細節一點一滴影響著我們。”
就在不久前,國家兒童腫瘤監測中心獲批成立,首批全國兒童血液病定點醫院和惡性腫瘤診療協作組名單被公布,胡亞美最為掛心的兒童血液病和惡性腫瘤診療力量進一步壯大,她曾說過,這是她的心愿與夢想。
斯人已逝。鄭胡鏞永遠無法忘記,每當患兒康復,圍繞在身側喊起一聲聲“胡奶奶”,胡亞美臉上那孩童般燦爛甜美的笑容…… 光明日報記者 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