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
金融行業從業者
“加班熬夜頻繁出差,遺囑能給我一份踏實”
1993年出生的湯宇(化名)是一位年輕的金融行業從業者,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中華遺囑庫,并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思考。
金融行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加班熬夜、頻繁出差再加上交通事故等新聞報道,都讓他心存憂患,“每次聽說有年輕人猝死,或者坐飛機產生劇烈顛簸的時候,我心里都會咯噔咯噔的。”和同齡人相比,湯宇明顯成熟許多。“如果在我離開的時候,都沒給父母和親人一個交代,這太遺憾了。”而且遺囑訂立之后還可以修改,“我現在還單身,以后結婚生子了,還可以重新修改分配方案,這一點比較人性化。”
就這樣,今年只有26歲的湯宇寫下了自己的遺囑,其中就包括他名下的房產、股票和存款。訂立遺囑的過程很順利,在簽名的時候,湯宇說“自己的內心一直保持著平靜”,平靜之余又總覺得缺點什么。“遺囑是很規范的法律文本,多寫幾句話都不行,所以我臨時提出來,再給父母寫一封信,和遺囑放在一起。”在信中,湯宇寫道:爸媽,當你們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不在人世,請你們別難過,也不要傷心,誰都不知道意外什么時候會來,但我對你們的愛一直都在……
不過,訂立遺囑這件事湯宇沒有事先告知父母,而是在遺囑訂立后一個禮拜才讓他們知道,一向通情達理的父母表示理解。直到現在,湯宇也沒有跟同事和朋友提起過,“也許說了之后人家會覺得你是不是得絕癥了什么的。”湯宇不想大家帶著異樣的眼光看自己。談及訂立遺囑后的變化,湯宇說,現在“每次坐飛機乘高鐵的時候,心里多了一份踏實感”。
【案例二】
單親家庭子女
“萬一我走了,我得讓我媽有個保障”
根據統計,在目前已經訂立遺囑的236位“90后”中,占比較大的是單親家庭的年輕人。1990年出生的陳晨(化名)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上半年,她在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二登記中心訂立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遺囑。遺囑中,她名下所有的房產和財產的繼承人,都是她的母親。
在陳晨16歲的時候,她的父母選擇離異,她跟著母親生活。父親與母女倆的關系并不好,甚至長時間不提供生活費和學費,這讓陳晨和母親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直到陳晨大學畢業開始工作,母女倆的生活才漸漸好轉,母親將家里絕大部分房產和存款,都放在了陳晨名下。
一開始,陳晨對財產放在自己名下這件事并沒有多想,直到她聽說朋友家發生的一件事,才突然意識到訂立遺囑的必要性。陳晨這位朋友也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父親同樣長期缺位。一次意外車禍,這位朋友突然離世,因為事先沒有訂立遺囑,按照繼承法的規定,他的財產是要按照順位繼承的,這時他的父親突然出現,前來爭搶財產。“我絕不能讓我媽也陷入這樣的麻煩,我的財產必須都是她的。”于是,陳晨決定去訂立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遺囑。
現在陳晨有一位即將談婚論嫁的男朋友,在她訂立的這份遺囑中,明確要將婚前的個人財產留給媽媽,男朋友尊重她的做法。相比男友的支持,反而是媽媽到現在都不太接受陳晨訂立遺囑的事情,覺得“晦氣”。但不管母親是否理解,陳晨覺得自己能夠更踏實地面對未來的生活了。
【案例三】
“無錢包”一族
“不把微信支付寶寫進去,我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取”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現如今年輕人出門基本不帶現金,無論是購物還是坐車,支付寶、微信隨手一刷就完成了;在網絡游戲中,賬號、服飾、裝備、皮膚等虛擬財產也價值不菲。這些在年輕人的遺囑中也都有體現。
1994年出生的凌玲(化名)是典型的“無錢包”一族,她平常出門全憑手機支付。今年5月,凌玲訂立了屬于自己的遺囑,“意外隨時可能發生,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死亡真的離我不遠。”凌玲說,選擇訂立遺囑是在非常冷靜的情況下作出的決定,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在自己身故后,為父母留下一份保障。
絕大多數人認為,財產是握在手里的真金白銀,比如房產、股票、現金存款等。在訂立遺囑之前,凌玲也不知道支付寶、微信這些虛擬賬號可以作為財產的一部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很糾結財產應該怎么寫進遺囑,我支付寶里有十幾萬塊錢,銀行卡里存的錢才只有幾千塊。這些虛擬財產不少都需要指紋或人臉識別才能打開,萬一我出現意外,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他們根本不知道怎么取出這些財產,難道要我把支付寶里的錢都退進銀行卡嗎?”在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的解釋下,凌玲了解到虛擬財產也可以寫入遺囑,于是她把微信、支付寶賬號和密碼一并寫進了自己的遺囑里。
【聲音】
年輕人訂立遺囑不是懼怕死亡
對于一向忌諱死亡的中國人來說,這些立遺囑的“90后”可以說是“開了先河”。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的生死觀正在發生巨大的轉變。據中華遺囑庫2019年發布的《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統計,立遺囑人的年齡呈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77.43歲下降到了2018年的71.26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訂立遺囑的隊伍。
北京市殯葬協會理事李世龍也從殯葬行業看出了變化,“以前,殯葬行業都是遭人嫌棄的行業,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接納這個行業、從事這個行業,并且有明顯的職業榮譽感。”李世龍覺得,正是因為時代發展了,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看待問題的角度更加理性,年輕群體對待生死的觀念才會發生這樣積極的變化。李世龍覺得,訂立遺囑并不是年輕群體對于死亡的焦慮,而是他們選擇用訂立遺囑這樣具有法律效力的行為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給自己一個合法的保障。
晚報追問
1.全國有多少“90后”訂立了遺囑?
中華遺囑庫答:中華遺囑庫第一份“90后”遺囑出現在2017年,截至目前,全國“90后”訂立遺囑人數為236人,年齡最小的是18歲,普遍年齡在25歲至28歲之間。目前,這236份遺囑都還沒有生效。
2.哪些“90后”會去訂立遺囑?
中華遺囑庫答:大多數“90后”遺囑訂立者為企業白領、創業人士,或者程序員、律師等,有著相對穩定的事業和收入,其中近6成為本科以上學歷。
3.“90后”的遺囑都寫些什么?
中華遺囑庫答:“90后”遺囑訂立者的財產繼承很少涉及不動產、股票或是期權,主要以現金存款和虛擬財產為主,虛擬財產包括支付寶、虛擬貨幣、游戲賬號等,財產的繼承人絕大多數都是父母。
補白
中華遺囑庫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北京陽光老年健康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目前全國有11個登記中心,57個服務中心,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廣東、江蘇等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截至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登記保管了超過15萬份遺囑。(記者 葉曉彥 張群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