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惕給記者介紹修復照片的故事。 上游新聞記者 鄒飛 攝
修圖之余,高惕最大的愛好是彈琴唱歌。
雖然現在能修復照片的地方有不少,但很多破損嚴重的照片,還是只有來找高惕。對很多七八十歲的人來說,一張老照片,承載的也許就是一段難忘的記憶,對高惕來說,這也是開店的一個理由,一個情結,因而遇上那些上門修老照片的老人,他至少都要打個七八折。
不講價不加班,平時只干2小時
怪癖
記者去了相館幾趟,都吃了閉門羹。原來,高惕近來熱衷于參加各種合唱團活動,每天都要忙著去公園或社區練歌、彈電子琴、拉二胡,修照片只能算是他的“業余愛好”。
周末從不上班,平時也只在相館呆2個小時。“來之前一定打個電話,確認我在店了再來。”去之前,高惕一再囑咐。
哪有這樣做生意的?他笑笑說,開店早已不是為了掙錢,而是仿佛有個情結,一天不去修復老照片,心里就不舒服,“說句高尚點的話,也需要有人做這個。雖然一般相館都能修,但破損嚴重的,還只能拿到我這里,好多年輕人沒辦法應付。”
名氣大了,連外地人都找到他,廣州、成都、長沙,都有他的客人。如今相當便捷,翻拍后通過郵箱、微信發過來,他先報價,同意了就修,修好了再傳回去。
高惕有個習慣,不喜歡顧客議價。他的收費方式有點特別:通常顧客拿著照片來,他就看著照片,一張一張報價。視修復的難易程度,價格不同。要是哪張照片價格顧客嫌貴了,他也不惱,就直接跳過這張。“修一張照片多少錢,我心里有數。顧客可以選擇修或不修,反正我做這個也不是為了掙錢。”他再次強調。
這樣的老板挺“跩”吧。可也不全這樣。凡是七八十歲的老年人上門修照片,高惕報的價格卻自動降低,至少要打個七八折。“我做這個活兒,主要是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普通退休職工一個月退休金也不多,我少收一些,不打緊,不吃虧。他們負擔少一點,我也安心一點。”
把一張很破舊的照片修復如新,是高惕最快樂的時刻。讓他頗為自豪的是,客人拿到修復后的照片,通常都要說三個以上的“謝謝”。“他們很多是找了七八家相館,別人沒辦法修復的,才拿到我這里來。”在相館外擺攤的陳大爺也證實,從相館走出來的客人,大多都笑容滿面,輕松愉快。
為知名企業家修復亡妻照片
故事1
讓高惕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位顧客,他連面都沒見著。四五年前,重慶一位知名企業家、上市公司老板,希望高惕能幫忙修復亡妻的一張照片。當然,企業家沒有親自出面,而是派了辦公室主任送來照片。
高惕從照片中人物衣著和照片老化程度推斷,這張照片可能是數十年前照的了。照片中人物的臉偏側面,而顧客希望能修成正面照。這個修復難度很大。
高惕聽辦公室主任說,該企業家的前妻已去世多年,目前手里只有這一張照片,他希望修復后,做成烤瓷照片貼到前妻的墓碑上,以表對她的深切懷念。高惕心頭一暖,立即決定接下來,幫他這個忙。
高惕花了兩天時間,在電腦上反復調整,四五次易稿,終于完成任務。據說那位企業家看到修復后的照片相當滿意,實際支付的酬勞,也遠遠超出了原本談好的價格。
高惕也開心了好幾天,不僅是因為豐厚的酬勞,也是為幫別人解決了難題,了卻了一樁心愿,“幫別人找回逝去的回憶,這也是我做照片修復最大的樂趣。”
重制結婚照“騙”過傷心老人
故事2
今年春天,有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女士和丈夫匆匆趕來,帶著哭腔請求高惕一定要幫忙。原來,她父親去世多年,母親一人把她拉扯大。前段時間搬家,不慎把父母當年的結婚照弄丟了。母親急壞了,茶不思飯不想,哭了好幾回,責令她必須找回來。
“遺失的照片肯定是找不到了,但我媽患白內障,看東西不清楚,所以我想能不能重新做一張結婚照‘騙’過她。否則她不知道有多傷心……”那位女士帶來的是唯一一張有父親的集體照,以及母親年輕時的單人照,請高惕把他倆“合”在一起。
高惕起初不太愿意接手。因為兩張照片,一張是側臉,一張是正面,眼神都不往一個地方瞧,放在一起怎么像結婚照?但該女士苦苦哀求,為了不讓她以及老人家失望,高惕還是接了下來。他先把那位父親的頭像從集體照中“摳”出來,修復如新,又嘗試了多個模板。
終于,高惕找到了一個比較適合的場景——在溫馨燭光、綠色植物的簇擁下,兩人穿著婚禮服,朝著同一個方向,并排優雅地坐在一起。雖然高惕并不是非常滿意,認為作為結婚照,人物表情和動作有點生硬,但那位女士看到效果后連連點頭:“好好好!上面有他們倆就好,可以向媽媽交差了!”她帶著這張重新組合后的父母“結婚照”,高高興興回家去了。
不知道老人家能否看出破綻,高惕心想,作為承載著一段記憶的照片,但愿能讓她感到安心。(記者 紀文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