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61年,位于渭水之濱咸陽的西藏民族大學迎來了碩果累累的金秋。“畢業后我要把黨的大政方針、富民政策通過廣播傳遞給千萬家鄉父老,為他們凝神聚氣,更好地建設自己的家園。”西藏民族大學廣播專業大三學生達瓦扎西,出生在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市安多縣一個牧民家庭。他的奶奶是該校首批畢業生,也是家鄉第一個大學生,達瓦扎西自小以奶奶為榜樣,立志學習文化知識為家鄉服務。
“一生只干一件事,為西藏教書育人”
今年86歲高齡的張元坤教授1960年從華東師范大學畢業后,響應中央“支邊”號召志愿進藏工作,被分配到西藏民族大學的前身——西藏公學任教。
西藏公學,是西藏和平解放后,黨中央為西藏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建在內地的唯一一所西藏高校。面對西藏現代教育完全從零起步的現實,張元坤毅然在三份畢業志愿書上,只填寫了一個志愿——西藏。從此,張元坤為西藏高等教育事業整整奉獻了一生,如今他已是桃李滿天下。他說:“這一生我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為西藏教書育人!”
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和辦學水平的提高,1965年國務院批準學校更名為西藏民族學院,2015年再次更名為西藏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大學的發展,是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幾代民大人共同努力奮斗的結果。”西藏民族大學校長劉凱說,為支援西藏建設,當年僅華東師范大學就有30名畢業生志愿進藏工作,其中8人留在了西藏公學任教。
成為西藏在內地展示發展成果的窗口
“學生大多是‘雙文盲’,既不懂漢文又不懂藏文,文化知識學習幾乎從零起步!”西藏公學成立之初,學生多為翻身解放的農奴,學校主要以干部培訓、一般性知識教育普及為主,至今許多老教師回憶起當年教學之艱難仍唏噓不已。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今天的西藏民族大學已構建起文理工兼有,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綜合發展的多層次、多類型的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了一批引領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等新興學科專業。
西藏民族大學校長劉凱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圍繞“做強一流課程、一流專業,推動一流學科、一流大學建設”的目標,認真落實“民大2020”計劃,彰特色、強優勢、補短板,依托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高原科學與技術兩大學科群,積極推進學科建設協調發展,實現了整體專業結構與布局的再造與優化。
建校61年,西藏民族大學砥礪奮進,打造西藏高等教育事業的“珠峰”,已成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平臺、西藏在內地展示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成果的窗口,樹立起西藏高等教育史上一座座豐碑。
西藏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關鍵是樹人
2007年從西藏民族大學畢業的巴桑頓珠,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投身“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浪潮。10多年來,他從創業初期僅有2000元啟動資金的“小打小鬧”,到目前公司已初具規模,他本人也因此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大學生創業之星”“西藏高校大學生創業第一人”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西藏民族大學立足西藏未來發展,牽頭組建“2011協同創新中心”,圍繞西藏文化傳承發展、“一帶一路”南亞大通道建設、鄉村振興、高原環保等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領域,進行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在西藏各行各業發揮出他們的才能。
西藏的未來在教育,教育的關鍵是樹人。西藏民族大學校黨委書記歐珠說,學校堅持“愛國、興藏、篤學、敬業”的校訓,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傳承優良傳統,創新育人模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邁出了堅實的腳步。(作者系光明日報記者尕瑪多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