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3111082 3047798688@qq.com
首頁 > 教育 > 正文

青年科學家要成為傳播科學精神的生力軍

來源:科技日報編輯:徐穎發布時間:2019-11-01 10:41:02

  在最近開幕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科學家施一公專門闡述了他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并且強調,科學精神靠全社會傳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靠青年科學家去傳播。我想,這并非因為是在“青年科學家”峰會的情境下而作的應景之言,青年科學家的確應成為傳播科學精神的生力軍。

  如施一公所言,科學精神的內涵包括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而最重要的是質疑,也就是批判性思維。只有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做學問時才會在不疑處有疑,才會對這個很多人習以為常的世界多問幾個“為什么”,才會勇于在反思中自我否定,而這些恰是探索科學真理的必由之路。

  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即便與個性稟賦有些關系,也絕不是生而有之的,必須經過刻苦的知識學習和思想操練才能獲得并加以運用。妨礙形成和運用批判性思維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既得利益的束縛、思想成見的包袱。相較而言,青年在這方面具有優勢。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曾說過:“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他們最肯學習,最少保守思想,在社會主義時代尤其是這樣。”確實,青年如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富有勇氣,敢于挑戰思想觀念上的各種條條框框,也敢于主動沖破利益對真理的羈絆。而從歷史上看,許多重大的科學成就都出自于青年之手,比如,牛頓22歲時創立了微積分,愛因斯坦24歲時提出了狹義相對論,波爾27歲時提出了量子論,楊振寧和李振道提出宇稱不守恒時分別為33歲和29歲,都處于青春年華。這也充分說明,青年是科學的寵兒,也是科學的未來,具有和科學事業、科學精神結緣的天然優勢。

  當前,科學精神對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意義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科學精神的闡釋和弘揚也廣受社會各界的關注。但是,如何讓青年科學家更有效地為科學精神代言,還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改進的問題。

  眾所周知,科學家是科學精神的人格象征,然而,科學精神絕不是一種行業精神,相反,它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大力弘揚和共同遵循。這也就意味著科學精神的傳播必須打破科學界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心理隔閡和文化壁壘,也提示我們科學家應積極走到大眾中去做科學精神傳播的使者。事實上,我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如竺可楨就是優秀的科普作家,他們的科普成就與科學成就一樣,在歷史上熠熠生輝。

  青年科學家思維活躍,精力旺盛,更應該積極主動地運用互聯網等現代傳播手段和方式,在公共空間發出更多更強的專業聲音,深度參與到普及科學知識、揭露偽科學、抵制“科學謠言”等社會活動中來。比如,前段時間在“抖音”平臺走紅的“玩骨頭的盧老師”,就以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創造了傳播科學精神的新經驗。再如,近年來興起的各種“觀鳥”“看星星”“找化石”等公益活動中,不少青年科學家身體力行帶領小朋友們在探索自然中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孩子們觀察、思考的習慣,同樣是一種傳播科學精神的好做法。

  當然,倡導青年科學家積極走向大眾,傳播科學精神,并不是讓青年科學家放棄科研主責主業,忙于參加科學精神的“宣講”或“研討”等活動。恰恰相反,科學精神的最好傳播方式就是推動科學實踐,并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社會,讓社會大眾切身享受科學精神之花結出的碩果。而青年科學家是科研事業的主力軍。從這個意義上說,深化改革科研管理方式,為青年科學家創造更好的科研條件,才能真正壯大科學精神傳播的青年力量。當下,尤其是要針對制約青年科學家創造力發揮的問題對癥下藥,進一步擴大青年科學家的科研自主權,大力破除不符合科研規律的評價規則,建構青年科學家的學術共同體并發揮其在學術標準制定和學術評價過程中的作用,把青年科學家從文山會海、填表報賬等繁瑣事務中超脫出來,從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的陳規陋習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在創造力最旺盛的美好年華,輕裝上陣,集中精力投身于前瞻性基礎性研究,登上科研事業的最高峰。

?2018中原新聞網站版權所有

亚洲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久久tv免费国产高清,国产日韩AV免费元码一区二区
性爽爽刺激视频午夜福利 | 男人的天堂亚洲日韩欧美激情 | 亚洲精品成Av人在线免播放观看 | 五月婷婷在线观看 |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 五十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