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炒鞋”曾經只是一種潮流鞋交易,但現在,很多平臺已經完全脫離了收藏的本質,衍生出了“云炒鞋”“鞋期貨”等金融概念。眼下,“炒鞋”已經不是一個愛好的問題,而是成了一些人夢想發財的途徑,一些平臺偷梁換柱施展金融騙術的一條歪路,22歲的“炒鞋人”劉柄酰因為“炒鞋”欠款1000多萬而上了熱搜。
其實,國內外一直不乏各種爆炒的案例,從荷蘭郁金香熱到國內上世紀80年代君子蘭熱,包括后來的普洱茶、藏獒、紅酒等等,最后幾乎無一例外泡沫破滅、價格暴跌,最后讓某些資本割了“韭菜”。
“一夜暴富”的幻想和“只見收益不見虧損”的狹隘視野,讓一波波韭菜如得甘露,迅速成長。但顯然,這樣的“拔苗助長”只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從一開始,就只是某些資本游戲下擺弄的“玩偶”。
但問題是,為什么當下的一些年輕人寧愿在一場又一場的騙局中充當韭菜,也不愿踏踏實實的奮斗呢?鞋子是用來穿的,即便是愛好收藏,也應當是某位球星或者名人穿過的才會有所謂的收藏價值,而非所有同款吧?那么在這樣一場因“炒鞋”而編制的“發財夢”里,一些年輕人到底在炒什么?是攀比心理還是盲目投資,是明知有風險仍經受不住利益的誘惑,還是被“發橫財”的利欲熏昏了頭腦?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有明確論述,“利潤是利息的最高界限,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產業資本的最充分運用”。而“炒鞋”帶來的資金利息和信用同樣有上限,其限度便是該產業的實際利潤。顯然,這場由某些資本攪動的“炒鞋”市場是虛胖和畸形的,炒客們能做的不過是把自己兜里的錢乖乖掏出來交給別人罷了,信息不對稱,缺乏話語權,“炒鞋”不過是做一場“暴富夢”而已。
商品但凡與炒字掛上鉤,那就極有可能是一場資本游戲,這里沒有底線,一些不明事理的年輕人只看到個別人賺得盆滿缽滿,卻不見很多人輸的傾家蕩產。一雙球鞋的溢價高達430%,這樣的瘋狂不過是“被吸血”的前奏。
此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布了《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稱,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且“炒鞋”行業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
但即便如此,“炒鞋”的熱度仍在,仍有人幻想在這場割韭菜行動中分一杯羹。對于這種癡迷,寄希望他們主動退出很難,這就有賴于有關部門盡快行動起來,查清其是否真正違法,如果是,則嚴懲不貸,如果不是,也當積極引導并進行合理規范,別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再深陷其中。
賺錢這個事,從來沒有捷徑,在資本的游戲中,揣著二兩銀子就想發家致富的,到頭來只會被“碾壓”。人總是要踏實奮斗,也唯有奮斗才能創造真正的好生活。做夢沒有錯,但注意不要白日做夢。(陸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