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來覺得有個玩得來的小伙伴挺好的,可漸漸發現這個男孩子特別‘皮’。”據曾女士描述,占占似乎特別好動,在小區里拔觀賞植物的葉子、隨地吐口水、駕著玩具小車專門往別的小朋友身上撞、遇到不順很容易就和小伙伴起沖突。
曾女士表示,不想因為占占特別“皮”就干預女兒結交朋友,也不想在女兒面前說其他小朋友的不是,可一來確實擔心女兒會被占占無意中傷到,二來看到女兒也開始學習占占一些調皮搗蛋和危險的行為,她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處理方法。
家長討論
“這種情況十有八九是父母忙得早出晚歸、祖父母輩一直帶著長大。但我不認為這屬于老人家‘放養’,而是看管人沒有盡到責任。”對于曾女士遇到的困擾,孩子在讀幼兒園大班的譚女士表示,“如果是我們家孩子遇到這個情況,我就不允許孩子和行為不好的小朋友玩了。”
單女士也贊同盡量別讓自己的孩子和特別皮的孩子走得太近,“遇到這樣的同學,我們只能管好自己的娃”,不過她也認為,實際操作起來確實不容易,因為小孩子不像大人那樣有判斷力,“同齡的孩子總是能玩在一起,哪怕覺得他不好,玩嗨了也能湊合著一起玩兒。幼兒園這個階段,小孩子玩在一起主要看玩具和頭腦,誰的玩具多,誰能想出玩耍的新點子,誰就有話語權。特別皮的孩子,往往能找到很多新奇的玩法,所以也很容易受到同齡人的歡迎”。
同樣女兒在讀幼兒園小班的林女士有和曾女士類似的遭遇。“開學一個多月,班上已經有十多個孩子被同一個小朋友欺負過。”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磕磕碰碰是難免的。孩子上了幼兒園,就相當于步入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中,孩子要逐步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相處,如何分享。”曾有10多年一線教學經驗的荔灣區加德納幼兒園園長范華琴說。
不干預孩子解決問題 但要教孩子自我保護
“對于和曾女士一樣有類似遭遇的家長來說,如果孩子班上出現了特別‘皮’的孩子,建議首先是不要去歧視、孤立他,以免給自己孩子造成了錯誤的示范。對于當事孩子來說,被歧視、孤立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而且可能會反過來影響他的行為,在人際交往中造成更大的問題。”廣州市惠愛醫院兒少科心理治療師殷煒珍也表示。
她建議,過分調皮的孩子容易沖動、闖禍,作為這些孩子的家長,一定要想辦法教會孩子不能傷害他人這個最基本的原則。其他家長對自己孩子首先要做的是進行安全教育,即教會孩子識別和判斷危險,先保證自己不要被傷害,比如盡量避免和某個孩子發生爭搶、覺得危險的游戲馬上停止和離開等。此外,對于低齡的孩子,家長專注地陪同是非常重要的,家長需要避免使用手機等,密切留意孩子的玩耍,以確保孩子在安全范圍內。
家長和年幼的孩子討論同學的調皮和危險行為時,可以借機采用替代學習的方法進行教育,比如:“他做的這些事情是很可能傷害到別人的,是非常危險的,而且他做了這些事之后,爸爸媽媽、老師會去批評和懲罰他。我們知道你肯定不想被批評和被懲罰。”要注意的是,要就事論事,不要對對方小朋友全盤否定,在發現對方小朋友的優點時也可以及時和孩子指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明確:到底同學具體哪種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原因是不禮貌、有可能傷到自己、有可能傷到別人等。
“如果有遇到孩子特別皮,家長也不要地扣上‘品行有問題’的帽子。”廣州市惠愛醫院兒少科病區主任程道猛表示,這時候說“學壞了”“品行問題”為時尚早,很多時候是由于孩子的神經發育水平還沒跟上,導致特別多動、沖動。
“皮孩子”家庭教育 爸媽多親力親為
“每一件事情背后總有原因,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要‘彎下腰、蹲下來,一起陪孩子看世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孩子的心聲,去思考問題,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才會更愿意去分享。還要結合孩子此前的日常在園表現、父母管教模式等來綜合分析。”范華琴表示。
她介紹,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由于語言表達比較匱乏,有的孩子可能會通過“搗騰”來向小伙伴表達“我想和你玩”或引起他人關注自己的需求。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日常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想通過頑皮搗蛋來獲得關注。比如二孩家庭里,弟弟妹妹出生后,大孩子有一段時間突然“不乖”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遇到孩子特別‘皮’的情況,家長也要反思,在孩子成長的環境中是否獲得的關心不夠,自己是否忙于工作而疏忽了陪伴??梢远嗪秃⒆油嬉恍┯H子游戲,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和自己的情感紐帶,一方面可以增進親子情感的交流,另外也可以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
殷煒珍也提到了父母親陪伴的重要性。“現在隔代撫養的情況比較多,但對父母來說,真正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可能就是12歲以前,父母最好親力親為,哪怕每天固定留10到20分鐘出來,陪孩子做一些感興趣的事情。”殷煒珍特別提醒道。
“特別皮”可能是多動癥 幼升小是最佳干預期
程道猛表示,家有“熊孩子”或者“皮孩子”的爸爸媽媽們先不用內疚,孩子的問題不一定是疏于陪伴和管教,因為有一部分孩子可能是多動癥引起的。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神經發育水平都有各階段的特點,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總體上是特別好動、閑不住的。”程道猛表示,“但是每個年齡段的孩子,水平應該是大致相當的。家長可以橫向比較一下,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在不同的場景里和同齡孩子相比都好像特別‘皮’,而老師又頻頻反映情況,就要留意,有可能不是‘普通的調皮’這么簡單。”
例如,幼兒園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應該是可以安靜地在課室里坐幾分鐘的,可能幾分鐘后就坐不住了,但只要老師用方法稍微提醒、引導一下,就可以再次集中精神。但有一些孩子,就是無法“被拉回來”,有很多小動作,比如戳戳旁邊的孩子、扯扯其他女孩子的辮子;其他孩子都在做集體游戲,他卻不會好好配合;和小伙伴們玩游戲時,一有不順就“被點燃”。
“多動癥孩子其實并不少見,根據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我國該疾病在學齡期的患病率已經達到6.26%,這樣算起來,一個隨機分配的40人班級里可能就有兩三個。”程道猛表示,“其實回想起來,我們自己小時候班上都總有一兩個總是‘惹事’的孩子,其實就很可能是多動癥。”
專家表示,多動癥的孩子往往很聰明,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一些行為是錯誤的,可卻總是無法控制住自己。三四年級時課業難度加大,往往是多動癥孩子成績的“分水嶺”,加上其他方面多受批評,可能孩子八九歲時就出現對立違抗的問題,到青春期可能就會厭學、拒學,到時候干預起來就較困難。因此幼升小階段是最佳的干預期,以幫助孩子及早樹立規則意識、進行行為管理、訓練注意力。(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宋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