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鄲市第一中學高三C4班劉欣蓓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千百年來,這句話都是青年人奮斗的指引。有的人有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能力,他們是以群為德的佼佼者;而有的人,雖不善統領,卻在某個地方傾盡全部,他們則是以弱為德的持守者。
無論怎樣,只要擁有一顆為國奮斗的真心,是什么樣的道路,都是青年人的良好方式。正所謂:無問西東。
五四運動的發起者是二十歲左右的學生;中國共產黨建立時的黨員平均年齡是二十多歲;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原子彈的研究員平均年齡不足三十五歲;新時期,投身科研的工程師也都是80后。是他們,帶領中國技術由落后走向先進;是他們,讓中國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是他們,掀起了復興的時代大潮。
以群為德,難道不該是當代青年的選擇?
群德往往是一個或者是幾個人在面對社會的弊病時,能夠挑起解決問題的大梁,他們中,有的擁有顯赫的社會地位,有的是當代世界的掌權者。這些人能夠利用自己超出他人的優勢,成為改革社會種種弊病的領頭人。
與群德相對的,是葉嘉瑩般的以弱為德:“我不想從別人那里去爭什么,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這便是持守者的寫照。
“這個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與同情。”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能力不同,當不了居于人首的領頭者,也可以居于一方自己的天空。無論弱德和群德,青年人的理想中不應少了為國奮斗的真心。
(點評:文章清晰地論證了群德與弱德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文章首先以范仲淹的名句開頭,引出中心論點“青年人要為國奮斗”,其次分別從群德和弱德的角度來闡明這一觀點的具體內涵,最后以電影《無問西東》中的臺詞總結,深化中心論點,照應題目,呼吁青年人無論群德和弱德,不管用什么樣的方式,都要為國奮斗。語言上,大量引用名家名句,多用排比,增強了語言氣勢和文學色彩。指導教師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