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延邊大學發布了一條《研究生退學決定公告》,對該校136名研究生送達退學決定書,原因是“超過最長學習年限”。其中,博士14名,碩士122名,有的近15年沒有畢業,而年齡最大的今年已經53歲了。
高等院校研究生“錄而不讀”“半途而廢”的現象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表示:“無故占據高等教育資源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對社會不負責。”
近年來,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同時招聘的門檻也逐漸提升。為提升競爭力,追求更高層次的就業機會,不少高校學生選擇了繼續深造。“四年本科是基礎,三年碩士是提升,最后的博士是拔尖。”現階段,學歷層次已經被不少求職者視為加分項。
136名研究生被清退,體現了不少研究生在學習和自我管理上的主動性、自律性不足,讓人感到惋惜。這些被清退的研究生自己不妨算一筆賬。研究生入學考試就和用人單位的招錄一樣,通過了只是打開了一扇門。不論是什么樣的單位,對自己的事情不上心,缺乏負責的態度,都是會被“清退”的。與其花時間去準備一次畢不了業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身:無論選擇是什么,關鍵要堅持。大學和用人單位一樣,都不應該成為“安樂場”和“休息區”。
今年以來,已有多所高校對超期研究生予以退學:中國傳媒大學曾對61名超期研究生予以退學,其中有學生入學已超過16年;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對67名博士、8名研究生予以退學;蘇州大學對68名未按規定辦理入學手續的學生作自動放棄入學資格處理……種種的處理行為,充分體現了高校在面對學生“教育失信”現象面前“零容忍”的態度,也是在整肅校風校紀上的一記重拳。
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導致這種“歷史遺留問題”的出現,除了學生對自我要求的放松,還有校方監管疏漏的因素。作為象牙塔的管理者、未來人才的培養者,高校也應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措施,要及時發現問題的苗頭,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同時,教育機構要嚴把出口關,加強對學生管理和培養。即便是在講求自主學習的大學校園里,學校也應當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對研究生實行“嚴進嚴出”的制度。
再者,學校也應當提高考核標準,加大分流力度,定期對學生的學術能力水平進行考察,對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及早進行分流或專業轉換,以確保人才教育階段性和完整性的有機統一。
人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助推劑”。社會各方面應當全面落實好研究生的培養教育,讓“沒有畢不了業的研究生”的調侃,實實在在地變成“沒有不能畢業的研究生”的美好愿景! 朱曉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