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條刷屏朋友圈的“通知”,模仿老師的口氣叮囑家長:愿你們母慈子孝、不要雞飛狗跳。早飯記得燒,作業耐心教。談話要和藹,逆反不能叫,交流總微笑。請牢記,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孩子哦!
談話要和藹、交流總微笑,不管發生什么情況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么能做到呢?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上,北京愛加倍關愛家庭促進中心創始人錢紅林和首都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圍繞“家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感覺到情緒失控時 立刻按下暫停鍵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有關情緒表達常見的分類大致是“喜怒哀樂愁苦”,而西方心理學把情緒分類細化到幾十種。對于不是專業人士的家長來說,育兒過程中如何認識自己的情緒呢?
錢紅林以上海17歲少年和媽媽發生爭執時跳下盧浦大橋的悲劇為例,提醒家長“感覺到情緒失控時要立刻按下暫停鍵,凡事以后再談,這是談話技巧,更是情緒管理的技巧”。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特別容易沖動,家長在識別情緒之前,第一步是覺察自己的情緒。”錢紅林說兒子上小學時她情緒經常抓狂,總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待。到孩子青春期時,情緒控制反而好了,“因為《讓孩子自信過一生》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育兒觀,情緒管理的前提是認可孩子獨特的價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孩子。”
李文道的孩子剛上幼兒園,他說估計將來孩子上學時自己也會抓狂:“抓狂是人生不可逃避的一個階段,陪孩子度過青春期是親子雙方的成長過程,和孩子‘斗智斗勇’是免不了的。”
人為何會情緒失控?我們又該如何察覺、調控自己的情緒呢?李文道說:“人類的大腦分為生理(原始)腦、情感(情緒)腦和思維(認知)腦,其中,生理腦掌管著人類的根本機能,比如呼吸、心跳、運動、早期感覺系統等,但不能控制人的情緒。當雙方發生激烈沖突時,頭腦就會空白,生理腦會控制我們,激發人們或戰或逃的本能反應。”
“大腦發育的第二個階段是情感腦,第三個階段是掌管分析思維、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等能力的思維腦。”李文道說,知道了大腦運作的原理是從生理到情緒再到思維后,就可以利用這個原理,“運用思維腦才能更好地控制情緒。”
結合自己從抓狂到淡定的經驗,錢紅林認為沒有情緒的覺察,就沒有從生理腦到情感腦、認知腦的轉換。她說:“當人情緒開始失控的時候,往往會心跳加速、聲調提高、呼吸急促。但真正控制情緒的關鍵,是調整理念和思維模式。”
錢紅林用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創建的情緒ABC理論分析說,不合理的信念使人產生情緒困擾。一般情況下,人們會認為“我生氣”(C)是因為“孩子不好”(A),但情緒ABC理論認為,生氣的原因不是孩子而是信念(B)。她說:“情緒的根源不在別人,而是在于你自己。同樣的事情,調整了信念,就會有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結果。”
李文道也非常認同“問題不是問題,你如何看問題才是問題”。他說:“改變信念非常重要。有情緒不是罪過,但情緒不加控制導致不好的結果,就成了問題。”
社會情緒能力比智力還重要
除了情緒的自我覺察,能敏感地覺察到別人的情緒,堪稱人際交往的智慧。李文道舉自己的例子笑言:“在情緒覺察方面,男性偏弱,有時只給暗示提醒是不夠的,甚至需要反復明示。”
情緒是會傳染的,會在人群中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傳遞,就像“踢貓效應”的故事——老板訓員工,挨訓的員工回家訓自己的太太,太太轉身訓兒子,兒子生氣地踢了貓一腳,被踢的貓跑到馬路上橫沖直撞,結果導致駛過的車輛急剎車,發生車禍的就是老板。
錢紅林認為,人的情緒會受到環境及偶然因素的影響,現代社會工作與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容易導致人們的情緒不穩定。“一般而言,當人的情緒變壞時,受潛意識驅使會選擇朝向弱者發泄,被情緒攻擊的人又會去尋找下一個出氣筒,就會形成一條清晰的憤怒傳遞鏈條,最終的承受者(貓)是最弱小的群體,被迫承受多個渠道的怒氣。”
“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別人的消極情緒帶給自己的負面影響,就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行列中——被別人踢、踢別人。”錢紅林認為這個連鎖反應是可以中止的,“比如可以這樣反思,他對我發火是他的問題,我不需要為他的問題負責,我沒有權力對別人發火。”
錢紅林說:“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發火并非孩子的緣故,孩子很無辜的。父母要學習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要經常反思,做壞情緒終止者。”當孩子的想法跟自己不一致時,錢紅林建議父母的心智要“更新迭代”,“改變自己,不強行要求孩子改變,而是更多地接納,與孩子共情”。
當雙方情緒都失控時,李文道的經驗是主動撤出,離開現場,比如去小區散散步等。他還建議不把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回家,進門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
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被腦科學家稱為社會情緒能力。李文道認為社會情緒能力比智力還重要,父母要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不要過度壓抑。“尤其男孩的父母,不要用‘男兒有淚不輕彈’的說法過度壓抑孩子的情緒。情緒不是洪水猛獸,孩子有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父母要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同時學會控制情緒。”
很多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發脾氣大多是因為孩子的考試分數不理想,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給孩子做社會情緒能力的示范。錢紅林建議父母多用“我”字句跟孩子溝通,不要老說“你”字句。“因為‘你’字句常常是偽裝的指責,指向對方的行為個性,容易陷入指責和評判中,讓對方感覺很不好。”
“說話以‘你’開頭,也不容易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感受。”錢紅林說,“當我們和孩子說什么事情都用‘我’開頭,說話過程中不評判對方,學會表達自己的心聲,也學會傾聽對方的感受。慢慢地,孩子就跟你學會了適度表達情緒。”
“家和萬事興”意味著不帶攻擊性地表達情緒
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祖輩參與孫輩的教養,由于教育理念不一樣,造成家里矛盾疊加。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如何做到家和萬事興,一家人該怎么相處呢?
李文道分享了他們和岳父岳母短期居住在一起的經歷。他說,兩輩人經常在孩子吃飯的問題上發生矛盾,“最后就是妥協,我讓一步你讓一步,最后達成共識:老人可以提醒孩子吃飯,但是吃不吃讓孩子自己決定”。
李文道認為,傳統的“家和萬事興”是靠忍、后退、妥協、退讓來實現的,“實際上那是情緒的壓抑,不良情緒堆積時間長了,最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變態。情緒本身沒有問題,如何表達才是問題”。
如何表達既讓情緒不壓抑又不讓別人難受呢?李文道認為,真正的家和萬事興,至少每個成員都可以自由表達情緒,并且是不帶攻擊性地表達情緒。“情緒表達只要對自己無害、對他人無害,就是一種適合的方式。每個人適合的情緒宣泄方式不一樣,不帶攻擊性是表達情緒的底線。”
“無端地朝別人發泄情緒,是對別人的不公,誰也沒有權力那么做。”錢紅林也認同情緒需要被表達、被處理,“情緒是不可壓抑的,沒有被處理、被表達的情緒很可能形成創傷。”她認為運動鍛煉是表達情緒最好的方式,比如在陽光下走路、做半小時操,寫作也是特別好的方式,“把心里的難受寫下來,情緒就表達出來了”。
除了運動和寫作,錢紅林還特別介紹了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法:“比如自己坐在這兒,對面是一個空椅子,想象那是正在難受的我,我就問‘你有什么難受?’‘你希望什么?’然后嘗試把對話寫下來,那件事情真的就解決了。”
“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其實是父母培養情緒情感和情商的最好時機。”錢紅林強調整個家庭都要利用這個時機去識別情緒、表達情緒,努力提升心智,更好地解決親子溝通中的情緒問題。(楊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