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的崔然在去支教之前,對鄉村的想象和大多數人一樣:破敗的校園、殘缺的桌椅和渴望知識的眼睛。可當他真正到了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才發現,在國家的支持下,當地學校的硬件設施已經非常不錯,只是學生們普遍對未來迷茫,有學生直接說“我想初中畢業就去打工”。
這種“人生規劃”讓崔然十分震驚,“他們應當擁有更廣闊的眼界,能夠意識到自己將來有更多可能性,并且為之努力。”基于此,支教團和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老師發放了2000多份調研問卷了解當地青少年,并為此設計了一套專業的課程體系,為青少年提供啟志增能的定制化公益服務。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不少年輕人用創新的手段改變鄉村面貌,成為不可或缺的“青年創業力量”。由KAB全國推廣辦公室和廣發證券社會公益基金會主辦的大學生微創業行動已經走到了第五年,今年首次設立了鄉村振興創新獎,正是為了鼓勵和幫助有志到鄉村創業的年輕人實現夢想。
迫切改變鄉村面貌是主因
來自華東師范大學的秦環宇的家鄉是湖北宜昌,當地的特產之一是清江椪柑,他的父親就是種植這種水果的果農。2016年時遇上產量激增,一筐50斤的椪柑只能賣2塊錢,家里的人還要為他的學費發愁。
秦環宇對清江椪柑的口味和市場有自信,很自然地想到了電商銷售,但如今想在競爭激烈的電商銷售中突出重圍不是件容易事,果農們根本不了解電商怎么做。他在大學時接觸了新媒體,通過公眾號、短視頻等方式立體式傳播,椪柑立刻火了,如今他在學校通過手機即可遠程下單。
來自貴州凱里學院的攝影發燒友王承龍也有同感,他在大二去鄉村采風時發現,農產品成熟時很難找到合適的銷售渠道,僅告訴農戶們用電商銷售治標不治本,很多人根本不接受農戶的產品。
他聯系了農貿市場直接下訂單,還邀請到中科院農業專家為農戶上門指導,并且到田間地頭去拍攝視頻進行推廣。如今,他創辦的助農扶貧精準化生產銷售平臺“閑類助”幫助眾多農戶實現了訂單式扶貧,已經推廣到了西南5個省區。
和人才聚集、競爭激烈的城市不一樣,鄉村還有許多亟待開墾的地方。想要脫貧致富的農民們缺少專業知識和現代化手段,這正是擁有技術、能力、熱情的年輕人大展身手的好地方。他們直言,迫切改變鄉村的面貌是去鄉村創業的主要原因。
年輕人的奇思妙想給鄉村帶來新活力,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公益扶貧團隊“孟子居”想到了認購果樹的創新扶貧方式。創始人苗正介紹,用戶認購果樹后,團隊給果樹掛牌并給認購人頒發公益證書,還教會果農監控果樹技術,給用戶“直播”果樹生長。不僅如此,用戶還可以私人訂制,比如在蘋果上印上自己想要的logo,增加產品附加值。
用專業和實效贏得信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愛農支農的傳統,每年都會組織學生去農村調研。早在大一時,張靜就直接和農戶交流過困境,“他們向我們反映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卻什么都做不了”。
緣于這種無奈,張靜一直留心學校里的研究,后來加入了綠爾康團隊。團隊內有多位博士和國內頂級的農業專家,曾獲得過多項專利。他們以農林廢棄生物質為原料進行二次開發利用,再對植物酸與腐殖酸等植物生長營養物質復配加工到分子級,研發了一種可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的新型有機分子肥。
一開始,創業團隊眼里的“完美產品”卻讓農戶充滿懷疑,他們覺得自己原先使用的化肥就挺好。張靜漸漸明白,讓農戶們接受新產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團隊通過免費試用、實時指導、在農戶熟悉的合作社內實驗等方式,邁出了推廣的第一步。
秦環宇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當他拿著攝像機在果園里東拍西拍收集素材的時候,果農們不僅不認可,甚至擔心會帶來負面效果,“他們有防范心理,甚至有一些敵意”。
只有事實才有說服力。秦環宇用自己家當“樣板”,讓家人帶著椪柑去合作社發貨。當其他農戶看到每天一車又一車、一拖拉機又一拖拉機的椪柑送往外地的時候,才逐漸認可“你們拍的東西確實有用,你們公眾號的平臺確實是有用的”。
質量是獲得農戶認可的另一原因。農戶們會拿著王承龍所拍攝的視頻發給家人、朋友,以及在遠方打工的親友,心里生出滿滿的自豪感,“因為家鄉的美終于可以通過網絡展露給外面的世界”。
一腔熱情還需要堅持
不少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從小在鄉村長大,他們在城市求學后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又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鄉土存有深厚感情,能夠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
“如果你只有一腔熱情,或者看了某一個視頻、文章一時沖動去鄉村創業,我勸你要想一下你的項目,在農村到底有沒有可行性,這一定要自己去調研和感受。”即便是在農村長大的秦環宇返鄉創業后都發現,家鄉并不是他小時候眼中的家鄉,他號召看著他長大的村民們一起創業時,他們的態度也會變化。
有白發蒼蒼的村民對著20多歲的年輕人手握著手喊“專家”,秦環宇覺得不好意思。也有一些人對他們嗤之以鼻。他了解到,曾經有很多人來這里交流只是為了走形式,這讓村民們很失望,漸漸地失去了信任,“所以一定要想好,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扎根于農村,真的想要為農村做實事”。
苗正在鄉村的創業心態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最初“心氣兒高”,后來屢屢被認為是“騙子”,最后終于幫助村民獲得了實際收益。一些村民還學會了使用微信,在網上和子女視頻聊天。這讓他覺得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