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正日益受到重視。近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教育實踐中,如何把勞動和教育更好地結合,如何真正將勞動觀植根于學生的腦海中,如何培育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習慣?其實,教育實踐是扎根于每所學校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之背景脈絡中的。作為一所城市小區配套的小學,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城市中開辟出一條勞動教育實踐的校本化實施路徑,讓勞動教育適應學校發展特質,真正地且有效地扎下根來?學校經專家引領與不斷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勞動育人格局。
勞動教育與德育相結合
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德育是提高學生思想認識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規范其日常道德行為。因此,將勞動教育和德育活動相結合,使勞動精神融入德育活動,是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首要舉措。
以德育清單形成勞動習慣。德育部門從學生、校園、社會三方面展開并落實勞動教育。其一,自己的事自己的做。比如讓學生自己穿衣疊被、整理書桌及物品等,形成“理工實小生活起居七件事”。其二,身邊的事幫著做。比如幫家人做家務,幫班級打掃衛生,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等,形成“理工實小校園勞動七件事”。其三,社會的事試著做。比如為獨居老人送溫暖,為山區兒童獻愛心等,形成“理工實小社會服務七件事”。通過清單式列舉,滲透自主管理理念,積極引導學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培養學生從小愛勞動的習慣。
以德育活動樹立勞動精神。德育活動可以增強學生思想品德的修養,鍛煉學生意志。由此,學校德育部門圍繞勞動教育中的勞動精神培養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主題為“我的地盤我保潔”“我的校園我的家——綠色校園守護行動”“雙十一愛心特賣”等主題(班會)活動,讓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時刻浸潤學生心田。
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
“處處能實踐,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他強調的是學校教育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體驗勞動的樂趣,在勞動中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
在種植體驗課程的真實情境中豐富勞動經歷。學校有著近一萬平方米的“自然實踐園”,這給城市兒童創設了極具四季田園場景的勞動實踐基地。以實踐育人,學校設計了富有特色的“城市小農夫田園課程”,開設小小農夫體驗班、田園美食坊、跟著朱爺爺養花種草、童韻實踐園等課程,讓學生經歷種植過程,體驗農耕樂趣,感知我國綿延數千年的田園文化及其孕育出的美好品格。
在田園物型課程的創作設計中提升勞動品質。物型課程存在于學校空間文化的構建之中,存在于學科融合的綜合性活動之中。學校田園物型課程也圍繞勞動教育,結合四季的氣候特點,進行了一系列的子課程創設,包括植物研究所、測繪測向等。同時,學校還舉辦四季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春天設計“田園蔬菜文化牌”,夏天葉海拾貝,秋天制作葉脈書簽,冬天在實踐園給鳥兒安家。學生在一系列活動過程中,汲取農耕文化知識,提升審美力和創造力,感受生命,培養愛心,也進一步認識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
勞動教育與科學創造相結合
創新是社會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教育家張伯苓先生的“允公允能,日新月異”思想中可以看出,教育不僅要接受新生事物,還要成為新生事物的創始者。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智慧型勞動是學校更需要關注的方面。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新興事物充滿好奇,學校要鼓勵學生在勞動中“守業”,形成創新勞動意識,積極引導其形成探究意識,提高其解決復雜情境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智慧勞動能力。
為此,學校設計了STEM項目化學習活動,如依托信息課程的“KUDO里的田園”編程課,讓學生利用KUDO編程軟件創設虛擬3D實踐園模型,為虛擬實踐園設計有趣小游戲,把晦澀難懂的編程代碼轉化成“虛擬情境交互”的實驗平臺。再有,根據學校實踐園產生的實際問題,開展“自動化灌溉系統的設計”、與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密切合作的“機甲大師”“小院士航天課程”等STEM項目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借助信息平臺和數字化管理,以新型智慧勞動提高工作效率,創造更大社會價值。
實踐告訴我們,勞動教育不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而是各種教育的統領。它的本質在于通過勞動來提升心志,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擁有充實的人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勞動,當它進入到我們學生的精神生活時,它將成為偉大的教育力量。 (作者李子貴,系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