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字的繁簡之爭,其實一直存在,也經常在輿論場反復上演。作為一個文化話題,漢字應該繼續簡化還是恢復繁化,固然可以討論,這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文字的價值與作用。但是,一些常識性問題在討論過程中也需要厘清,如果對這些常識的問題都沒有達成共識,那么漢字繁簡之爭將陷入一種無聊的爭吵,各方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說事,根本無法溝通和交流,共識更是難以達成。
在討論漢字簡化還是繁化時,應該有這樣一個基本共識:簡化有其底線,繁化無法恢復。簡化漢字的目的不是為了更簡化,如果只是為了簡化,干脆去掉漢字,直接留用拼音更直接。漢字有其特征,簡化有其底線,所謂的簡化空間,不能僅僅是字畫可以減少,書寫更為簡單,這將讓漢字“自廢武功”。同樣,繁體字盡管有時看上去很美,但一個時代總有一個時代的文化特點,在簡化字已經成為大眾書寫習慣之后,就必須認識到簡化字的文化功能,認清楚繁體字根本無法恢復,也沒有必要恢復的趨勢。
漢字歸根結底是一種書寫工具。既然是書寫工具,就應該從書寫者需要的角度,去考慮漢字的簡化或者繁化。如果,書寫者覺得不書寫繁體字就無法找到文化歸宿,那么繁體化就必然來臨;如果書寫者覺得不繼續簡化就無法更便捷地進行交流,那么繼續簡化就會成為新趨勢。這才是漢字繁簡之爭中,唯一可以確定和相信的規律。
而且,這個過程應該是自發的,而非強制的,這是文字的自我演變和進化。看看那些不那么規范的網絡語言的出現與盛行,就會知道書寫者和表達者其實一直在做漢字簡化的工作。只不過,他們沒有想這么多、這么深,他們想到的只是讓表達更自由。如果以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漢字的簡化,就會發現,簡化與繁化根本無需過多爭論,書寫者會自己作出選擇。 邯報融媒體通訊員崔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