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2月16日電(記者李驚亞)“獨立自主、實事求是,聽起來比較抽象,其實背后有著豐富的故事,我可以用遵義會議來說明。”
“遵義會議、茍壩會議、婁山關、四渡赤水等遺址遺跡,都在我們遵義境內,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
階梯教室的講臺上,教師聲情并茂地授課,臺下,100多名學生認真聽講。這是遵義師范學院公選課《長征文化與長征精神專題》課堂上的常見情景。
近年來,地處貴州省遵義市的遵義師范學院,依托當?shù)氐锰飒毢竦臍v史人文資源,通過思政課堂、詩教、歌舞、社會實踐等豐富的活動形式,打造以紅色文化、長征文化為載體的“長征課堂”,受到師生廣泛歡迎,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青年人心中“生根發(fā)芽”。
自2016年9月開始,該校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開設《長征文化與長征精神專題》公選課,每學期安排12名教師開12講、32個課時。
“我們以講座的形式,圍繞長征重大戰(zhàn)役戰(zhàn)斗、紅軍將領的指揮謀略、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突出長征的千難萬險、長征精神的現(xiàn)實價值和勵志意義,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莫曲波說。
“這門課很受歡迎,我搶了三次才搶到課。”該校教師教育學院心理學專業(yè)學生陳燦燦說,“課后我還追尋紅色足跡去了婁山關,想象當時紅軍彈盡糧絕,和敵人肉搏,在那么冷酷的環(huán)境下,憑借頑強意志跟著黨的領導取得勝利,我深刻體會到那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成為全校“長征課堂”的“中樞大腦”,指導思政課堂開展長征情景劇教學,指導音樂與舞蹈學院、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長征文化題材作品,為學校排演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遵義會議放光輝》撰寫腳本,每年演出近十場,長征文化節(jié)目連續(xù)多年參加“五月的鮮花”全國大中學生文藝會演,還和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聯(lián)手打造紅色文化開放課堂。該校“長征·秋逸杯”音樂與舞蹈專業(yè)技能大賽,迄今已成功舉辦了十屆。
“我們的畢業(yè)生多數(shù)到貴州基層當老師,通過‘長征課堂’、長征精神來熏陶學生,‘把鹽撒進每一盤菜里’,激勵他們帶著紅色思想下去教書育人,助推鄉(xiāng)村振興。”該校教務處處長楊友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