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采訪“少年班”之前,許多人都問我:“你說的,是那個有很多‘神童’的‘少年科技大學’嗎?”
神童、“少年班”,是一些人心目中“中科大”的一大特色。
我要探訪的就是這樣一群提前讀大學的孩子。走在中國科技大學的林蔭道上,我看到路的一側,梧桐樹之間,是一溜兒排列的展板——“微尺度物質科學系列報告會”“華羅庚講堂:歐拉公式與計數幾何”“學術報告:奇異地外行星”……在一棟五層小樓前面,一群少年正圍著扎著馬尾辮的班主任,興高采烈地討論著什么。
夜色朦朧,無法看清這棟小樓的全貌。若是白天,便能清楚看見,法國梧桐的繁茂枝葉掩映著五個別致的大字——“少年班學院”。
1958年9月20日,中科大正式誕生。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程系、技術物理系、化學物理系、自動化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應用數學和電子計算機系……一個個新興專業,寄托著新中國關于科技發展的理想。1970年,中科大從首都北京遷至安徽合肥。1977年10月20日,江西冶金學院一位教師致信中科大,推薦一位十三歲的“聰穎少年”——對于南遷的中科大來說,隨著這封舉薦信而來的,是新的發展思路與發展機遇。
1978年,中科大創辦“少年班”。
靜謐的課堂,熱切的期盼。“1978年3月,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進中科大的本科生,跟第一期‘少年班’二十一位少年在一個課堂上課。”年過七旬的天體物理學家、曾任中科大教務長的程福臻如此回憶道。
第一期“少年班”以懸殊的比例,從全國遴選出二十一位十一歲到十六歲的早慧少年。“少年班”自誕生之日起,便備受社會的關注。
如今的每年7月,是中科大“少年班”的復試時節。根據“少年班”招生要求,須先審核考生材料,之后中科大聯系各省招辦,給予入圍少年參加高考的資格,再根據高考成績確定復試名單。復試內容延續慣例:數學、物理,以及非智力因素測試。其中,數學、物理“現學現考”——當場授課、當場考試,這既是對考生知識水平的再測試,也考量著學生的學習能力。
“看見教授在講臺上講高等數學新知識——我前所未聞的,內心緊張到極致,耳朵幾乎豎起來,生怕漏掉一丁點,更怕腦子跟不上他的節奏。”一個學生如是說。
“少年班”學生的專業志愿,是在入學一年后再選的。這就意味著,少年們有一年的時間先接受數理化基礎課程,打好基礎,并充分掌握各專業到底學什么、前景如何。這對于學生很有裨益。
我旁聽過“少年班”的一堂課。
那天,1978年9月入學的第二期“少年班”學生,如今的中科大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王永,為2018年9月入學的“學弟學妹”講導論課。導論課,可以看作學科推介的“廣告”。學科帶頭人希望這些天資聰慧的孩子,在結束基礎課程學習后,能進入他們所在的專業領域深造。
“孩子們,社會越來越歡迎交叉融合、文理兼備的人才,你們是純正的理科生,那么,要不要了解文學、了解哲學呢?”王永發問。
孩子們一起回應:“要了解!”
在講到芯片的發展歷程時,王永很激動:“咱們中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創!”少年的理想、熱情與活力,在年過半百的王永身上依然保存。臺下的少年們,眨著求知的雙眼,情緒也似乎被這位“大師兄”所感染。
2018年9月的一個下午,中科大少年班學院四樓最北側的小型會議室內,一場座談會在此進行。出席會議的有八名不同年級的“少年班”學生,他們對面坐著一長溜媒體記者。會議沒有主題,記者隨意提問,學生一一作答。
八名大學生中,有五個是未成年人。年紀最小的大一新生周佳佳僅十四歲,直接從初二“跳”進了大學。小孩子總是令人看好的,老師評價周佳佳“遇到新鮮事物,總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核心,洞察和學習能力很強”。
十五歲的張毅來自廣州,父親是一所重點大學的教授。張毅發言時很自豪:由于記憶力極好,他五六歲時翻了一遍《人體醫學百科》,便記下了人體二百零六塊骨頭的名稱與位置;初中時,寫的文章就發表在文學刊物上。采訪結束后,他還讓我有空去某文學網站,看一看他在上面連載的長篇小說。
相比之下,比張毅等早入“少年班”的幾位學生就顯得內斂許多。十七歲的大三女生陳藝覺得自己“和普通大學生沒有什么區別,如果被看作神童的話,受之有愧”。林昊剛滿十九歲,已是一名大四學生,與大部分“少年班”同學要考研、要申請出國深造的志愿不同,林昊想去一家中國科技企業入職:“好企業也是高起點!支持國產!”
“少年班”出了不少優秀人才。2018年3月5日,《自然》雜志在網站刊登重大研究成果,兩篇關于石墨烯超導的重大發現,第一作者均為“少年班”的學生曹原。12月18日,《自然》發布2018年度科學人物, 1996年出生的中國男孩曹原登上榜首。
“少年班”中還不乏科教報國的“時代楷模”。1979年,十五歲的鐘揚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后,他不在大城市享受安定的工作環境,卻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收集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他艱苦援藏十六年,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的少年班學院,絕大多數是十五到十七歲的學生,正如初升的太陽,人生的道路剛剛鋪展。在他們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蓬勃的朝氣,愿這些聰明的孩子們,早日學成本領,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