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一篇名為《一群正被毀掉的鄉村孩子》的文章熱傳,文章質疑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某小學頻繁迎檢,耽誤課程,拖累學生,引發輿論關注和相關部門調查。
實際上,這些年此類吐槽并不少見。前不久,新華社《誰“搶”走了教師的教學時間》一文指出,評比考核過多、社會事務進校園、頻繁抽調中小學教師等,是“搶”走老師時間的幾大因素。
與教學無關的事項為何能長驅直入進校園?表面看,是教育職責界線劃分不清晰所致。從根源看,則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惹的禍。要想標本兼治,一方面,要明確有教育教學任務的老師與非教育教學職工的職責范圍。同時,規范、合并、取消一些無關事項,堅決禁止交叉重復、隨意布置。另一方面,治理重留痕、輕實績的形式主義做法,對檢查、評比、考核等事項,要從階段性、突擊性考核,轉變為常態化、精細化、規范化的要求與管理。
另外,要明確界定哪些事項與教育教學有關或無關。若要區分與教學無關的事項,倒是容易,但要想區分與教育無關的事項,卻很困難,因為教育的范疇相當寬泛。比如扶貧,中小學及教師運用校園和課堂,通過扶智方式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作貢獻,就不是在做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在這方面,有關部門還應廣泛調研,認真研究。
邯報融媒體通訊員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