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女兒的語文教科書上,看到一句話: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
可不是嘛。讀一本書,就是來到一個或陌生或曾熟悉的空間,一個不同于自己的世界。是了解另一個人,另一群人。是和他或他們聊一聊,聊生活、聊學術(shù)、聊人生。
讀一本新書,是串門。就像對門搬來了新鄰居,常常懷著好奇,假裝在樓道里邂逅,期望能聊上幾句。終于,有一天,相互認識。又終于,鄰居邀你進門小坐。讀一本新書,我往往首先要打量一番——封面,內(nèi)頁,粗略地看看目錄,序言,以及后記。為什么書的名字這么簡單?為何紙張的手感如此舒服?作者省略了序言,是不是不愿意多說什么,一切都讓讀者自己去看去想去品?……等到靜下心來,一頁一頁地翻看,就像是聽鄰居一一介紹她的家,她布置家具的想法,她的喜好,她對現(xiàn)實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憧憬。新讀一本書,總是給人一個新奇的體驗,未知的、默契的、碰撞的、舒服的、別扭的,揉合在一起的體驗。
經(jīng)典再讀,是串門。是到老朋友的家中,哪怕是不請自來,主人不在,也沒關(guān)系。盡管推開柴門,坐在院子里的石階上,一個人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等。倘若主人回來,大家敘敘舊,聊聊近況,彼此感懷一陣。倘若主人不回來,天黑了,獨自折返,便好似尋隱者不遇,便好似游園不值。讀經(jīng)典,我是喜歡反復讀的,也許一年后,也許五年后,既有不變也有改變,不變的是相同的價值觀,改變的是各自的容顏。和老朋友重逢就是這么叫人糾結(jié),既想知道對方過得好不好,又怕時間的劃痕在各自的臉上過于明顯。最終要感謝時間,在時間長河里撲騰,我有了新認知,和老朋友一談,他亦有了新內(nèi)涵。讀經(jīng)典,串個門,正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老朋友才懂的召喚,是期待和欣欣然。
不要做什么“宅女”“宅男”,不要躲在溫室里做好看的花朵,去新朋或故交家串個門,視野才開闊,目光里才有愛、溫暖、牽掛和心領(lǐng)神會。要不然,人是要麻木掉的。
串門,既是看人也是看世界,是把生活的真相看得透徹。把讀書看作是串門,和書的主人在灑滿陽光的地板上,赤著腳,席地而坐,說著、喝著、聽著、想著……那感覺,妙極!
說“讀書好比串門兒”這句話的是楊絳先生。她還說,“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lǐng),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對質(zhì)。”
讀來真是有趣,又叫人沉思啊?!」」?/p>